11月8日,日本政府开始重启国门,对外国商务人员、留学生、研修生开放入境。这是日本疫情持续向好的“风向标”,预示着日本经济社会生活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状态。然而,目前的态势能够延续多久仍是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疑团。有分析指出,随着冬季疫情传播高峰期的临近以及日本重新开放入境,接下来日本仍将面临较大的防控压力。
疫苗接种效果显现
迄今为止,日本共经历了5波疫情,而今年7月下旬开始暴发的第5波疫情,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高峰。然而进入9月中旬,原本每日新增感染病例数冲破2.8万人的日本,新增病例数却断崖式下跌,到10月31日感染人数仅有232人,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仿佛突然“神秘蒸发”。
有分析认为,日本疫情迅速得以趋稳,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导致感染扩大的因素消失,二是医疗危机改变了人们的防疫对策,三是夜间出行人数减少,四是疫苗接种效果显现,五是天气原因。上述因素在疫情缓解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当属疫苗的普及和接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目前结束两针疫苗接种者占比超过总人口的70%,65岁以上的老年人接种占比达到了约90%。有业内专家据此估算,日本从今年3月至9月,大约有65万人免于感染,死亡人数大致减少了7200人。此前日本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特征是活动范围较广的年轻人率先感染后波及老年人,使得养老设施内出现集体感染。而接种疫苗后,老年感染者扩散病毒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新闻媒体报道的效应进一步显现,通过不断曝出医疗感染者剧增导致医疗资源吃紧,重症患者不得不居家治疗,送医耗时延误最佳救治时间等报道,日本国民对感染风险的认知态度和接种疫苗的自觉性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擅自出入繁华街区、无节制在外餐饮以及随意外出休闲娱乐的人大幅减少。
日本疫情的好转,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直接因素,那就是日本大规模接种疫苗的时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晚,因此目前疫苗对日本人群的保护力仍然处于巅峰状态。
疫情防控压力犹存
对日本目前的疫情防控态势,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专家仍然持谨慎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现在日本的感染人数已经停止下降,并有小幅反弹迹象;日本医师会会长中川则表示,有人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完全解除限制的时候,即便感染人数增多,只要死亡人数和重症患者人数不增加就可以了。目前来看,这种想法还有些为时过早。而日本东大研究人员预测,随着疫苗保护力因时间推移而降低,以及各项社会管控措施的放松,日本明年2月中旬仍可能经历新一波疫情高峰。
在此方面,以色列、英国疫情发生反弹的态势就是很好的例证。有报道指出,以色列曾经是全世界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在快速的疫苗接种下,疫情趋于平缓,从2月份的最高每日新增1.1万例下降至两位数,并持续了数月时间。然而,随着社会管控措施的放松及疫苗保护力的下降,以色列的疫情在6月底死灰复燃,并且在9月份每日新增飙升至2.2万例。这一波疫情的最终消退,得益于以色列加强针的接种。
英国比日本先一步解除限制,最近疫情也出现大幅反弹。英国广播公司分析称,与大多数西欧国家相比,英国过早地解除了各种防疫措施。虽然英国开始疫苗接种的时间比较早,但最近几个月疫苗的普及速度开始放缓,疫苗的保护效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消退。
日本另外一大疫情防控压力是,冬季人们在室内密闭的空间内工作、生活等的时间增加,这无疑会加大感染的概率和风险,特别是进入12月,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和新年的辞旧迎新活动,因人员密集接触而造成病毒传播的风险提升。
防反弹:陆续出台跟进对策
为了防止疫情再次出现反弹,日本政府陆续出台跟进对策。
一是接种加强针。日本政府已经决定从12月开始实施新冠疫苗第三针加强针的接种。日本厚生劳动省10月底敲定的第三针具体接种方案,日前已着手进入实施阶段。本着自愿原则,凡是打完第二针疫苗超过8个月的人,不论年龄、性别均可申请接种第三针疫苗。与接种第一针时的情况不同,接种第三针不会像第一次接种那样优先面向医疗工作者和重症患者等,但考虑到重症患者和高龄者的抵抗力低下问题,提供相关身体现状证明便可尽早预约接种。预约接种电话均可免费拨打,并通过增加电话的数量确保线路通畅。与此同时,扩大团体接种的规模,确保希望接种的人都能够如约接种。
二是加速日本国产疫苗和“新冠口服药”上市。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将于本月内对研发的新冠疫苗进行临床试验,并计划在明年1月开始批量生产。与此同时,日本的“新冠口服药”也将会很快上市投入使用。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冠病毒治疗口服药将在未来几个月时间内投入使用。报道称这是一款可以在家中口服的药物,对目前出现的所有病毒毒株都有效果。
三是扩大新冠预防药物的适用范围。日本厚生劳动省专家小组日前作为特例,批准扩大针对轻症及中等程度症状新冠肺炎患者的“抗体鸡尾酒疗法”中药物的适用范围。这是日本国内首款新冠预防类药物,虽无法替代疫苗,但其主要针对密接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有重症化风险的患者,以及未接种过疫苗或被认为接种后效果不明显的人。
(本报记者 马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