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这一重要论述无疑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摆脱“二人转”,奏响“交响乐”,既要做好创新转型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更要做好创新驱动和拥抱市场的乘除法。近年来,天津北辰区破解“工业围城”、推动转型升级,把绿色经济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走出了一条践行创新驱动、做好“加减乘除”的绿色发展之路。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历史已充分表明,工业文明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累积了大规模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20世纪著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正是自然对人类进行疯狂报复的典型案例。传统工业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否实现绿色转型,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命运的关键因素。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就拥有正反两方面的深刻镜鉴:既有像德国城市埃森等顺利绿色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不乏美国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等大工业城市由于难以跨越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而沦为“铁锈地带”的惨痛教训——这些城市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凋敝、人口稀少,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活力。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工业大发展后,我国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推动老工业城市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迫切。这不仅是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道必答题。要看到,地区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绝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湖州样本、塞罕坝行动等一系列实践,不正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吗?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我国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新动能。同样,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带来的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实质上,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过程,就是践行绿色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产业。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产业链供应链关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失去产业支撑的城市也意味着失去了未来。当前,我国有一批老工业基地正面临资源枯竭、环境约束的压力,城市原有的传统产业面临淘汰或转型,而接续产业、新兴产业又远未培养壮大,一时间发展陷入困境。为此,老工业基地推动绿色转型首先应把重点放在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上,逐步建立起绿色研发设计、绿色采购定制、绿色金融服务、绿色生产制造、绿色流通消费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要围绕新兴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链,从而塑造城市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原则是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工业城市的发展状况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转型模式没有统一的道路,其根本不变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从城市特点出发,发挥好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正是秉持这一原则,一些老工业城市先后探索了传统产业低碳化、园区工业循环化、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老工业厂房向创意文化街区转型等多条转型路径,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势头蓬勃。
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落脚点在城市居民。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始终要科学把握“城”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一方面,“人”是城市的支撑力量和最活跃因素,没有人的聚居以及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就没有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城”是为人提供服务的,城市要致力于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不断为人们创造更多的价值。归根结底,城市应当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因此,老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价值实现最终要落在城市居民身上。通过城市转型升级,让城市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思想共识。知行合一、行胜于言。老工业基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迫切需要加快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新模式,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持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让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居民尽情享有蓝天白云、地绿水清的美好福祉。
(作者:许凤霞,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