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6日 星期三

    孙立新:心中有英雄,笔下有烽火

    作者:本报记者 于园媛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6日 05版)

        孙立新近照 本报记者 于园媛摄/光明图片

        【走近文艺家】

        一面是军人的庄严稳健,一面是艺术家的诗意格调,两种不同的特质交织在他身上,让其作品同时具有宏大辽阔的品格和人文关切的色彩。他的作品连续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及多个国家重大美术工程,但面对新的创作,他依然保持敬畏之心,总希望“每件作品都能有一些新的拓展”。

        进入九月,孙立新稍感放松了一点儿。北京秋天明亮的阳光里,他将我迎进画室,那是另一个斑斓世界。

        屋子宽敞、简朴,里面摆放着不少画作,颜料在调色盘里堆放着。“为了画 ‘大画’专门换到这儿的。”他指着高高的墙壁说。上半年是紧锣密鼓的一段时间,为建党百年创作的油画使他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作品相继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我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觉得为建党百年创作非常骄傲。”孙立新个子高高的,身材笔挺,有着神采奕奕的军人风貌,说起话来,谦和沉稳,真诚温厚。

        所谓“大画”,一是体量大,二是题材大,既考验功力,也考验学养。

        他的油画《人民的公仆孔繁森》入选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画作高三米、长七米,刻画了20多个人物,工作量非常大;同时,孔繁森是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重要代表,在老百姓心中分量很重,要画出人物风采,让作品感人,很难。

        “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观众。”孔繁森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但孙立新不愿把孔繁森画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他希望表现出孔繁森的可亲可近可敬,让英雄和人民站在一起。经过一次次的采风和构思,一个典型形象和场景渐渐在画家的心中形成:在圣洁的雪山、耀眼的阳光下,孔繁森骑马来到交通不便的西藏阿里地区,与藏族群众簇拥在一起。

        雪景是出生于辽宁的孙立新熟悉的题材,他爱雪,也喜欢画雪,《朦胧故乡雪》系列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长征题材绘画《走过岷山》《雪山壮歌》也都是以雪山为背景的“大画”。

        “2019年岁末,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我赶紧驱车前往北京山区的一个村子去写生。”孙立新说。“您画过那么多雪景,已经驾轻就熟,何必那么辛苦跑去看实景?”面对记者的疑问,孙立新说:“对于熟悉的题材,想快速画出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外行可能也看不出不同,但心灵的鲜活感触流淌在笔端,所释放出来的那种灵动感,表现在画面上的气息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画好雪景,就要先亲自感受一下脚底踩雪的咯吱咯吱的声音。”

        创作一件巨幅人物作品,必须有构建大作品的意识,还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否则会显得散乱。孙立新曾经多次到藏区写生,特别喜欢观察天上云彩投到地上的阴影移动的痕迹,依据这种印象,他在油画《人民的公仆孔繁森》中,把群像大部分放在云彩下的阴影里面,避免了过于琐碎的细节描绘。中间选取典型形象,一位藏族老奶奶正向远方来客作揖,孔繁森弯腰伸手搀扶老人,形成了视觉上的动势。远山辽阔苍莽,近处人物情节丰富,整张画作仿佛在诉说那从未远去的故事。

        1972年,17岁的孙立新进入解放军总政军乐团,学习演奏巴松,八年后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电影美术师,后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军事博物馆原创作室主任高泉评价他“似乎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斑斓的色域中,能听到悦耳的音阶一样”。

        另一部“重头戏”《百团大战》,孙立新画了大半年时间。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起来就进画室,到了饭点在楼下食堂随便吃一口,继续钻进画室,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家,爬楼梯时还琢磨着画面细节。

        其实,军事和战争题材绘画是孙立新的老本行。四十多年来,他画过《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激战松骨峰》《杨靖宇》等大型战役和革命人物。“《百团大战》的场景更宏大,纵深更开阔,要在一幅连贯的画面里集中展现不同的战斗场景”,孙立新给自己的创作增加了难度系数。不同于常见的冲锋、胜利、昂扬场面,他选择了肉搏战作为画面中心,战士们正拼尽全力与敌人厮杀在一起,凝固成血与火交织的悲壮景象。在布局上,他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远景,用几组烈火与硝烟贯通全场,使气脉不断。这部作品延续了他硬朗、肯定、明确的油画语言风格,画面沉郁中交织着豪迈之情,透露着英雄主义的感染力。

        写生贯穿了孙立新整个绘画人生,他的军旅亦是行旅,多年来,在大型主题性创作之余,风景油画是他的另一个追求。孙立新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朱乃正先生曾评价说:“作为一个军人,立新长期受到军旅生涯的历练,养成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不辞劳苦,不计寒暑,行万里路,踏遍大江南北。”

        画室里放着一幅刚刚创作完成的《太行晨曦》,巍巍太行山莽莽苍苍,山下林泉潺潺,郁郁葱葱,一派静谧的场面。另一幅《黄河从塬间流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中间,一脉雄浑的黄河水缓缓流淌。墙上还挂着几幅对景写生的小品,都是他从田间地头、山乡原野采撷来的灵感,或许是妙手偶得,或许有神来之笔。“总在旅途,他获得的不只是艺术兴味,还是一种人生境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如此评价。

        一面是军人的庄严稳健、阳刚硬朗,一面是艺术家的敏锐情怀、诗意格调,两种不同的特质交织在孙立新的身上,宏大辽阔的品格和人文关切的色彩也同时渗透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在艺术的“爬坡路”上,孙立新还在不断攀登。

        (本报记者 于园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