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5日 星期二

    两岸携手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专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

    作者:本报记者 龚亮 陆健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5日 08版)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在云赠送仪式上致辞。鲁飞摄/光明图片

        《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书影。浙江文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书影。浙江文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海峡聚焦】

        日前,由国际儒学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文澜重光”——《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云赠送仪式在杭州、台北两地连线举办。《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学术宝典,两岸人士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交流对话。这是海峡两岸人文交流的一桩盛事。

        记者就此采访了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

        记者:国际儒学联合会向台湾民间机构云赠送《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您认为有何重要意义?

        陈来:文澜阁是清代保存《四库全书》的七大书阁之一。《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保存有一段曲折的历程,它经历过损毁、丢失等,也经历了几次补抄,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乱隐于山林得以保存至今。《文澜阁四库全书》因经历三次补抄,使得数量上比原来要多出近1000册。经过补抄以后,在内容上也弥补了原本漏抄的地方,并恢复了清廷对原文的篡改。而且补抄的时候找到了当时全国藏书更好的版本,所以有些补抄内容还优于《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本的底本。因此,《文澜阁四库全书》很有特色,具有高于其他版本的历史文献价值。这是将其影印本赠送给台湾的一个前提,它值得被赠送。

        向台湾赠送《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不仅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文交流,而且从研究弘扬中华文化上来说,有利于团结台湾对于中华文化有研究的学者,以及热心中华文化的各界人士,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全世界传播。

        记者: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对中华人文精神影响至深。请您讲讲儒学在台湾的发展如何?

        陈来:清末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以后,一直到1945年,台湾的儒学在其民间一直是传承不断的。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到60年代中叶,台湾的儒学还在民间保存,但其发展整体上比较低迷。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到80年代后期,这20年的时间里,台湾当局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学习和研究。特别是1967年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具体工作集中在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推行中文、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上,包括推动古籍今注今译、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以四书为主的中华文化课程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台湾各界人士都做了相当多的工作,这对维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有助益。除了在文化层面,台湾从80年代开始,在理论层面,在儒学哲学的研究上也做了一些工作。

        不可否认,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逐步推行“去中国化”,刻意打击研究、弘扬中华文化的研究人员,这使得儒学在台湾的研究也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受“去中国化”的影响,一些台湾的学者不再关注中华文化里的儒学的发展,使得台湾对中华儒学的研究减少了,这是不利的。

        记者: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宿。国际儒学联合会在推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陈来:国际儒学联合会从一开始成立,就有台湾的儒学组织和台湾的学者一起工作。台湾中华孔孟学会还是联合会成立的发起方之一,一直以来他们都参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工作。

        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台湾中华孔孟学会还一起推动举办了10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共同弘扬儒家经典,传承儒家文化。国际儒学联合会是面向世界的,但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说明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其工作中也包含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内容。

        记者:数十年来,两岸人文交流合作多层面、多形式广泛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凝聚起两岸同胞携手同心的精神力量。请您谈谈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对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以及两岸民心相通的必要性。

        陈来:增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台湾当局推行“去中国化”的不利影响。我听到过一个例子,有台湾的学生到了厦门,竟然很惊奇地指着一位当地人说,“哎,这人会讲台湾话”。可见在“去中国化”的教育下,台湾的年轻人对两岸共同文化的根源的无知。

        台湾话是闽南语系的一部分,台湾地方文化的主体源于闽南文化,而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地方文化体系。所以,两岸同胞是同根同源的。在“去中国化”的近20年发展中,不少台湾的年青一代对这个都无所知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增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很有意义,而且非常有必要。台湾的中小学生、年轻人到福建厦门、泉州等地走一走,也是民间文化交流的一种,他们就会了解到台湾文化的根源、台湾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会发现两岸文化有着共同的根脉。

        增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对于消除“去中国化”对研究弘扬中华文化的不利影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团结两岸同胞携手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龚亮 陆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