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编辑部:
这些天,我一直关注着贵报推出的《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系列报道,他们的故事真真切切写进了我的心里。特别是,在小岛上奉献大爱的王辉,她以“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豁达胸襟践行医者仁心,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刚到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太平村驻村时,因为想家而哭鼻子的情景。
那天凌晨三点,经过连续两个多月昼夜不停地加班,终于完成了一份材料。我合上笔记本电脑,来到村委会的院子里。驻村两个多月了,还是第一次抬头望夜空,我惊讶地发现高原的星空如此纯粹,点点繁星是那么明亮。刹那间,想家的情绪涌上心头。回想起驻村以来克服高原反应、语言不通、业务陌生等障碍的种种艰难,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透过泪水,我看到了更大更明亮的月亮。
毕业那年,“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中盘旋。我可以选择更好的城市、更体面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想为别人做点事情”的想法总萦绕心间。我的外公和导师力排众议,劝我“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和好朋友黄文秀师姐反复交流,她一边告诉我脱贫攻坚很辛苦,一边又说“哪怕再苦也必须回去,因为我本就属于农村”,眼神那般坚定。
入夜,我走在校园里,不经意抬头,正好看见一盏灯照在“到祖国西部去,到基层去”的横幅上,心扉一下子敞开了:“祖国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现在轮到我回馈她了。”于是,我“接棒”成为“黄文秀们”中的一员,2018年考录为云南省选调生,挂任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副书记、太平村第一书记,马不停蹄展开脱贫攻坚工作。
既然做了选择,就只能风雨兼程。除了常规工作以外,我最看重的就是和孩子们有关的事情:教室里,书桌表面像山路一样坑坑洼洼,每写几个字笔尖就会陷进去;冬天早晚气温低至零下,学校里孩子们咳嗽、吸鼻涕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孩子的手上、脸上布满了冻疮和血痂;由于信息闭塞、缺少课外读物,孩子们难以打开眼界,理想被重重大山阻隔。这些,都让我的心情无比沉重。
为了孩子们,我只能放下面子到处求人。曾经一周跑过多个部门争取资源无果,一天内被多位老板无情拒绝,有时还被身边的朋友冷眼相看……但付出终有回报,渐渐地,崭新的桌椅、温暖的手套、厚实的冬衣来了,电脑、文具、足球场等资源也跟着来了,孩子们高兴极了。
从筹集图书到带着孩子们选场地、定制度,再到为图书分类、编号、上架,我们花了整整133天,终于建成了“太平村儿童图书馆”!图书馆开馆那天,我和孩子们都哭了。
结束驻村以后,我收到了太平完小孩子们寄来的礼物。那是一个精心折制的小灯笼,上面写满了祝福。孩子们在信中告诉我:灯笼里面是他们在山间捡拾的各类种子,这些种子已经发芽,正慢慢长大。
回首来路,看着乡村和孩子们的变化,我的内心越来越踏实——我们这代人,在未来几十年相互比较的将不再是车子、房子、票子,而是工作的价值和为民的充实;能够同时投身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三大战役”,无比光荣。
展望前路,号角已经吹响。青年朋友们!“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梦在远方,路在脚下,会越走越宽阔!
北京师范大学2018届硕士毕业生、云南省选调生 苏傥君
2021年8月20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河北省曲周县前衙村的前衙科技小院,已经驻扎了快一年。前几天,偶然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群体的故事,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如果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那些青年石油人的人生信条,那么,“只有身处田间乡村,才能解民生之艰”这句话支撑着我们小院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前衙村是个葡萄专业种植村。为了因地制宜,让农户种出更高产、更好吃的葡萄,我们在这里包下三亩地试种新品种。甩开膀子干农活,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头上顶着盛夏的太阳,不到一百斤的身板背着四十多斤的打药桶,在地里一遍遍穿梭,不一会儿,浑身就湿透了。刚开始,实在干不动了,我就瘫坐在田埂上抹眼泪。这双抹眼泪的手被铁锹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如今,血泡已经结成了一个个老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从小念到大,可只有体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农民的不易,心里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汗水理应换来更好的生活,我要帮他们!
有一次,我们正在地里干活,一个老大爷看见我们穿着科技小院的衣服,就兴冲冲地走过来,和我们分享他听来的“妙招”:在葡萄上糖的时候,只要把牛奶喷在葡萄串上,这些“喝了牛奶”的葡萄就会长得更大、更甜,还有一种牛奶的香气。我们差点儿惊掉了下巴,赶紧给老大爷科普:这种操作不但不会增加葡萄的糖分,反而会增加烂果的风险,提高了种植成本不说,还可能造成减产。我们又告诉他,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不愁种不出好葡萄,也不愁卖不出好价钱,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们。
很多农户习惯用老方法种葡萄,过去收益还可以,但现在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了。我们把农民请到小院来上课,也走到田间地头搞现场培训,还建起了微信群和公众号,随时随地答疑解惑。种植技术更新换代,产量和质量上去了,收入当然也就提高了,农户们越来越信任我们了。我的成就感,前所未有。
隔壁村李大爷种的玉米长得不好,想让我们帮忙找找原因。我们不熟悉玉米相关病害,就在李大爷的玉米地里连线王庄科技小院的一位师兄,他指导小麦玉米生产已经十多年了。后来,我们又采了一些土样回去测定,排除了养分供应不足的原因,建议李大爷来年深翻土地。全国各地的科技小院编织起一个巨大的网络,遇到不同产业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找到专业的科技小院人帮忙解决。
八月,巨峰葡萄熟了。走在前衙村,耳边响起的声音都是:“小院的,过来吃葡萄啦!”我们手里总是塞满了乡亲们送的葡萄,沉甸甸的。
与那些石油专业的毕业生一样,来到基层,我们经历过数不清的困难,我们哭过、苦恼过、委屈过,但没有后悔过。纵有困难千千万,擦干眼泪继续干。不论酷暑还是严寒,我们都坚守在这里,这是我们农大人的使命,这是我们小院人的担当。
中国农业大学2019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 刘凌玥
2021年8月9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是一名航空宇航专业的学生,即将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如何找到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是我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贵报《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栏目刊发的一系列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故事,给了我极大触动。尤其是“将军夫妻”张利兴、朱凤蓉扎根大漠,为“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奉献的事迹,更让我心潮起伏,感动不已,也勾起了我关于大漠的回忆。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研究院的家属区,姥爷和父亲都是研究院职工。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个研究院研究什么,就记得只要电视里有航天发射的新闻,我家从来不会错过。有一次,姥爷边看新闻边告诉我:“东方红一号卫星还用到了我们亲手生产的酚醛树脂呢!”酚醛树脂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看出了姥爷的自豪。那自豪一直感染着我。后来,我知道了,那个研究院是研制新材料的,专门为国家的航天航空事业服务。如今,我也选择了航天专业,2020年4月,我还有幸作为“北航四号”科研团队的一员,执行飞行试验任务。
4月的大漠,昼夜温差高达20多度。“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说的就是那里的自然环境。
有一次,试验进行得不顺利。测试的时候,一个环节卡住了,整体测试被迫中断。问题在哪?同学们一筹莫展。老师给我们打气:“这样庞大的一个系统,难免有些小问题。大家要耐住性子。”在老师的指挥下,大家逐点排查。“会不会是接地的问题?”“是发电机的电压波动?”“查一下线缆的通断”……奋战了一晚,终于找到了原因。当测试通过的那一刻,我们松了口气。而在昏暗的灯光下,老师们已经开始讨论接下来的工作。
十几年前,这些“北航四号”的总师、指导教师和我们年纪相仿,他们自主完成了“北航一号”探空火箭的设计与发射。而今,作为学生的我们,开始设计组装更为复杂的“北航四号”。未来,还会有“北航五号”“北航六号”。不变的,是年轻的面孔。
发射当天,我们于凌晨四点准时到达发射现场。当我远远望着一身橘红色涂装的“北航四号”飞行器拔地而起,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直入云霄时,我觉得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发射成功后,我们参观了基地附近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760余位烈士在那里长眠,平均年龄不到27岁。几十年前的大漠,无论是工作生活条件还是生态环境都远不如现在,先辈们克服了所有的困难,隐姓埋名,将一个又一个卫星送入太空。他们像张利兴、朱凤蓉一样,在大漠戈壁留下了青春和爱情,唱出了最动听的“少年的歌”。我也想到了自己的姥爷和父亲,凭着对国家、对航天事业质朴而深沉的感情,默默奋斗一生。
朱凤蓉奶奶说,因为“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很快,我就要毕业了,是该我上场的时候了!我愿意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肖明阳
2021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