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7日 星期二

    从“君子不器”看教师发展

    作者:张华清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7日 15版)

        【教育随想】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为政篇》,意在阐明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阐明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乃为学而成德之人,即具有理想的人格、能够担当起治国安邦重任的人。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即属此类。因教师亦是“弘毅”之士、“任重而道远”之人。由此再看“君子不器”,颇具深意。

        第一,“器”乃“物”也,无思想,仅供人使用。

        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引领者、教育者,不可做简单之“器”。器虽有功用,但无鲜活的生命,无自由的思想,只能任人支配,随人使用,毫无主动可言。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思想,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所在。思想是一种标志,思想是一种境界,思想是超越时空的信使,思想是驱动前行的内力。一切创新,一切发展,皆源于思想。教师,更应该是“思想者”。因为,教育发源于思想,同时也诞生思想。可以说,思想是教育的内核,是教育的根本。还因为,教师培养的对象,同样也应该是具有自我个性和独立思想的人。教师具有思想,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这种思想,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彰显学生的个性,激扬学生的思想。如此,教师、学生都能成为独立的个体,成为有鲜明性格的人。教师要真正成为教育家,就要避“器”之短,不做简单的“存储”和“搬运”,而是对来自周围的知识、观点、经验甄别判断、加工完善、赋予灵魂、作出创新。

        第二,“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此乃朱熹对“君子不器”的批注,全句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里的“体”是指“器”之本质、内涵,“用”是指“器”在现实世界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具体、真实可感的功用。

        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简单四字,说易行难。即使只把“书”教好,也是不易。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考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更不是被任命的,他应该是学生公认,被学生传颂出来的。何谓优秀?标准颇多,但“良师益友”是对其最朴素的概括。若如此,就需要教师不仅仅只关注本学科的知识教学,更要关注学科的整体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尤其要关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学习了解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己跳出“学科人”小圈子,而成为理想的“教育人”。如此,教师就不再是单一的教书者,而是通晓学生心灵、能够真正陪伴学生,并能在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同行者。若知识过专过窄,甚至除了本学科知识,其余皆在门外,也就只能成为专门的一“器”,而为所谓的“专业研究者”。束缚于一“技”,“躲进小楼成一统”,“拘囚”于狭小空间,总难开放自我,更难放飞学生的灵魂。

        第三,古之哲学讲“道”“器”不离。“器”之用,必当由“道”统领。舍“道”之“器”,其用也只能渺小、低层、琐碎、单调,难上层次,难提境界。

        那么,何为“道”?何为“器”?

        《易经·系辞》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致意思是,“道”是无形的,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器”是有形的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道”“器”不离,即是说无形规律的“道”,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即所有有形的器物之中都蕴含着规律,它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形成的。

        教师,同样面临着“道”与“器”的矛盾关系问题。教育教学工作处处体现着无形的“道”和有形的“器”。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等,就是教育之“道”;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实施的各种措施、采取的各种方法、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等,都属于教育的“器”。教师要发展提升,就必须懂“道”识“道”,以“道”引领方向,以“道”指导行为,使“器”始终合乎“道”之要求。只是追求形式之“器”,教育就永难上“道”。

        首先,教师做教育,要善做懂理论、勤实践的“教育家”。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行为的支撑。没有理论做指导的实践,往往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也往往会陷于盲目、盲从、盲动。为此,作为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主的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理念武装头脑。理论作为科学的精华、思想的结晶,时时闪烁着迷人的光华。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既懂理论,又勤于实践,而且能使二者完美结合的教师。真正的教育,既反对无理论指导的脚踩西瓜皮的“滑行式”教学,也反对无理论引领的现成经验束缚下的“机械式”管理。对理论的学习,可根据个人需求和教育实践而为。关键是要把学到的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自我,提高效率。无论是理论先行,还是用理论印证,都要使二者紧密结合。其最高境界是,用实践验证所学理论,并不断修正、完善、超越原有思维,甚至直接颠覆原有理论,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次,教师学经验,要善于探寻行为背后的东西,重抓理念思想,重抓内核实质。

        思想是人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行为则是其外在表现。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优秀教师成功的经验,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多方面素养的凝结,处处蕴含着本质的东西。而这即是思想、理念、精神等。学习经验,首先要学这些。否则就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模仿、操练,难寻“真经”。事实上,一些大师、一些学校的经验,的确令人艳羡。一旦产生轰动,大家便蜂拥效仿。可结果往往是成效不佳。原因主要在于大家只盯具体做法,照搬操作步骤。意识落后、思想懒惰、行为功利,最终只能是望而兴叹。

        再次,教师提素质、寻发展,要善破“器”度之束缚,使自己“器度”无量,虚怀若谷,学习不止。

        任何“器”,都有形,有形即有度,有度即易盈满。而自满恰是人之进步的大敌。因此,教师要发展提升,就必须敢于冲破“器”之度量,心怀天下,海纳百川,始终保持虚心求教态度和终生学习愿望,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其实,“不器”,并不单指读书学习,更重要的还有思维探究、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尤其是指度量“不器”等。也就是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永远不满足、不自大,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思考、研究。若达此境界,还需有宽阔之胸怀。即使达不到破“器”之境,也要力争成为一个“大器”之人,兼容并蓄,静心修为,从而成就自我的高境界、高品位。从这点来看,“器”又可理解为“气”,“不器”即为“不气”,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承认学生差异,包容不同学生,面对问题,不急不躁。否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激化矛盾,失却“君子”之风度。

        可见,“君子不器”言简意丰,为政、从教皆可得以启迪。依理而行,循本而为,定能使自己破“器”而出,迈向卓越。

        (作者:张华清,系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