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英模人物写得感人?话剧《桂梅老师》(编剧王宝社,导演王宝社、常浩)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首先,把英模人物的事迹变成动人的故事来写,更感人。该剧根据“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事迹创作,剧作完全褪去张桂梅身上的一切光环,把她还原为“普通人”。
戏是从创办华坪女子高中开始的。桂梅老师看到山区的女孩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感到“心痛”。她梦想让大山里上不起学的“女孩免费读书改变命运。但地方财政困难,拿不出钱再办一所学校。她就去募捐,有人说她是“骗子”;有人嘲笑她,朝她“吐口水”。她感到心酸、委屈,但从不言弃。因为她心里有爱,有理想目标。奔波了五年,只募捐到不到两万块钱。有人问她苦不苦?她说:“愿意做的事就不苦”。“上不起学的孩子,见了就帮,能捞一个是一个”。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却是充满大爱之情和人性之美的金石之声。
其次,敢于写矛盾,让英模人物更鲜活感人。来华坪女子高中的学生并不都是好学生,“咱招的这一百个女生,有一半中考不及格”。有人进了学校仍改不了懒散和惰性。一天,桂梅老师讲着讲着课就晕倒了,醒过来再接着讲……她的行动感动了顽皮的学生——“我们暗暗发誓,再也不调皮,再也不懒散,一定用最好的成绩,给老师最好的报答!”学校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大变化。桂梅老师去北京参加党代会,舍不得用给她的置装费买新衣服,省下这笔钱补贴孩子伙食。她穿着别人送的一套民族服装到北京。记者老找她采访,她怕衣服不合适,于是穿上自己的一身旧衣服,没注意裤子后面破了两个洞,被新华社记者发现了。“这是人民大会堂!是全国全世界瞩目的地方!”“要是外国记者拍下来你的破窟窿,她们就会大做文章知道吗?”“谁都有资格禁止你走进人民大会堂!”这话让桂梅老师很生气,跟记者发生了冲突,当这位记者听到桂梅老师讲的一件件事时,她哭了,“我对不住您!”于是,一篇《穿着破裤子的党代表》的内参报道引起热烈反响。
另外,敢于写英模人物的弱点,在人性柔弱之处体现刚强韧性,以人性的光芒折射党性的光辉。有些写英模的戏为什么不感人?就在于缺少令人相信的真实。感人的基础是让人相信,相信的基础是剧中人物和观众产生共情,而共情的基础是英雄身上有着人性的光辉。
办学开始,学校条件差——没厕所、没食堂、没保安、没围墙。时间一长,老师们纷纷提出辞职。女子高中成立不到三个月,十七个老师九个辞职!家长也逼着孩子退学。桂梅老师真的为难了。县教育局要取消女高,奋斗了七年,梦想瞬间破碎。桂梅老师心里针扎般痛,她想到了“死”,写下“遗书”。绝望之时她眼前浮现出“江姐”的形象——“一个党员就是一个阵地”。“只要有一个共产党员在——阵地就在”。革命先烈的话警醒了她。她突然眼前一亮,在教师档案里发现了六名党员,“我有六个党员,我怕啥呢……”她沉静而庄严地对六位党员教师说:“免费女子高中能否办下去,就看我们怎么做了,请同志们跟我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以前在舞台上也看到过党员“宣誓”,总感到有些硬贴上去的宣传味道。而这次“宣誓”与剧情融合得非常恰切,激起了观众情感的浪花,使演出掀起了一次高潮,桂梅老师的形象印在了观众心中。
最后,以个人行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蕴,让英模人物的行动绽放出时代光芒。桂梅老师在挫折中始终没有倒下,支撑她的信念是什么?是“热土”——“心灵的热土、精神的热土”。她知道并不是她一个人在孤军奋斗,还有社会上很多人在奉献“爱心”。
一天深夜,她带儿童之家的小萝卜头去看病,送他们回来的出租司机没要钱就走了。一位县领导说:“张老师,我们绝不能捧着您的骨灰盒来赞美您!我们华坪县是穷,我们再穷,也要赶走您身上的病魔!”一位70多岁的老师来到桂梅老师办公室,拿出一沓用破报纸包的钱说:“桂梅啊,这六万块钱别登记,这钱你想咋花就咋花。”桂梅老师说:“这些年,那张破报纸,那六万块钱,还有‘你想咋花就咋花’,一直支撑着我,不能倒下。”英模人物与她所处的时代,与她周围的好人相得益彰,熠熠生辉,编剧在英模事迹中看到了时代光辉,写出了英模与时代的伟大。
(作者:刘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