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5日 星期日

    大学生戏剧:戏剧创作中一股纯粹的青春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晋荣 本报通讯员 谭添慧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5日 12版)

        校园话剧《国家的孩子》剧照 资料图片

        二〇一七年大学生戏剧节闭幕剧目《荒凉西部》剧照 资料图片

        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海报 资料图片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构筑艺术梦想的乐园,大学生戏剧、校园戏剧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一群大学生,在北京戏剧家协会的牵头支持下,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拉开了21世纪第一届大学生戏剧节的序幕,北京大学生戏剧活动从此开启了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新历程。

        2008年,中国剧协创办中国校园戏剧节,把大学生戏剧节引向更高规格,同时延续着大学生戏剧节的包容性,成为深受全国高校师生欢迎的一项全国性戏剧活动。如今,已冠名“金刺猬”的大学生戏剧节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20年来,共有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1100余所大学院校、1300余个剧社、275个剧目、2.5万名大学生、100余名专家教授以及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金刺猬”活动中来,辐射人群累积超过60万人次。

        大学生戏剧节业已成长为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当代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剧发展转型时期,既培养了新观众群体,带动了新世纪中国戏剧的蓬勃发展,又以戏剧节为平台,助力综合性的青年创作群体成为中国当代戏剧的创作力量,丰富了中国当代戏剧的舞台表现。

        日前,在中国文联国际部的指导下,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北京市文联共同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承办的“新世纪校园戏剧国际论坛”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回顾校园戏剧的发展历程,交流不同国家校园戏剧的发展经验。

    大学生演剧是中国戏剧的摇篮

        “如果说校园生活一定不可或缺的一样东西,我想那一定是戏剧了。校园是孕育思想进步的土壤,大学生是思想解放的领头军。”在论坛上,北京市文联二级巡视员苏社钦说,大学生演剧是中国戏剧的摇篮,并始终伴随着中国戏剧的发展和成长。《黑奴吁天录》《于无声处》等无数优秀的戏剧作品都是先从校园走向了全中国。大学生天然喜欢用行动的力量,以戏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诉求。

        或许舞台条件简陋,但大学生们热情奔放、激情洋溢,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演出,在舞台上描绘着梦想,飞扬着青春。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爱上了戏剧艺术。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剧社,投身到戏剧的创作中来。

        “戏剧,在校园艺术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戏剧导演、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林荫宇说,戏剧对参与者的自然属性没有严苛要求,没有婉转的歌喉、上短腿长的身材比例,不是掌宽指长、不能横跨8个琴键,色弱、五音不全、听觉欠灵、身材不秀颀不窈窕……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参与戏剧扮演。尤为重要的是,扮演是人之天性。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会下意识地不自觉地在不同身份中自由转换。戏剧因此较其他艺术门类更接地气、入俗世,最易入门。校园戏剧也因此能在大学校园里占有大比重、大比例,享有更多关注。

        正如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舞台表演专业的教授越光照文所说:学生戏剧和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切实致力于创造本身,而不必考虑商业因素。正是在这样的先天优势下,校园提供了戏剧这门艺术创作最需要的简单和纯粹。“大学生戏剧中的那种纯粹和激情,也正是戏剧本质上的力量。”话剧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指出,青年学子们应永葆激情,不忘初心,以最真实、最质朴、最独特的表达,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的进步。

    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追求

        越光照文说,在他任教的大学表演课上,他会首先给学生出一个自画像的题目,要求他们创作一部独角戏(独白剧)。“因为我希望每个学生在扮演他人,也就是扮演被赋予的角色之前,首先需要面对自己,在体验自己人生的同时,探索自己具有怎样的禀赋,然后再去扮演他人,扮演被赋予的角色。”戏剧等以内容为先的文艺作品,决定了创作者在创作之中,首先要理解人生、领悟生活,然后把自己的思想赋予到作品当中,这也就决定了戏剧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创作者的思想风貌、人格气息、理想信念,而大学生戏剧是大学生由自己所感自发创作,更能体现这一点。

        “校园戏剧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使我们能够管窥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追求。”冯远征指出。

        “而校园戏剧本身又活跃了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气氛,丰富了校园生活;对西方戏剧的解读与排演,拓宽了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对当代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与排练,促进了大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探讨社会问题、思索人生、人性、人与人的生存处境;古今中外经典戏剧作品的精湛与深刻,吸引着校园戏剧人与戏剧参与者,对引导年轻人在领悟历史内涵、人生奥秘上有所推进。”林荫宇指出。

        大学生戏剧为戏剧舞台贡献了新生代的身影,提供了未来戏剧舞台的后援力量,而从这些身影身上,我们又分明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向上与深度思考。

        “校园戏剧无疑是一方净土,在戏剧之中,大学生们体验人生,历练自我,寻找关于幸福的心灵感应。今天活跃在舞台上的大学生们,大多数的人将来也许会选择从事其他职业,但是他们从演剧活动中获取的经验,会提供给他们很多人生的教益,社会也从大学生的戏剧实践中收获了对时代、对未来的信心。”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指出。

    为戏剧繁荣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正如冯远征所说:“校园戏剧使人们对中国戏剧的未来充满期待。”戏剧节对于吸引鼓励校园内的戏剧创作者,发现推出优秀戏剧人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戏剧爱好者从此走上了专业化道路,现在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黄盈、赵淼、邵泽辉、王翀、顾雷等,都是从大戏节中脱颖而出的戏剧人才,他们正在用一部部优秀作品继续着自己的戏剧理想。”冯远征说。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校园戏剧活动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戏剧观众,为校园乃至全社会的戏剧生态建设作出了贡献。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指出:大学生戏剧创作的纯粹,思想表达的鲜明令人惊喜。相比一些专业剧院团的不景气,校园戏剧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大学生戏剧节生逢其时,为开拓新世纪戏剧普及教育更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平台,正成为培育戏剧文化市场、弘扬戏剧文化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指出:大学生戏剧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融入专业戏剧领域,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所谓专业与业余的壁垒,推广和传播了戏剧文化,培养了几代年轻戏剧观众群体,为建立戏剧文化发展的生态链奠定了基础。

        活跃在“青年戏剧节”的创作者,很多都是以前大学生戏剧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说,吕效平作为南大文学院的老师,以南京大学戏剧影视专业为阵地,不仅推动诸如当年的学生朱宜、温方伊等往职业剧作家方向发展,也一直在当代戏剧环境中推动着南京大学的学生创作,温方伊创作的话剧《蒋公的面子》至今还在巡演。校园话剧《陈涉世家》的编剧周广伟,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进入地方戏的研究所后,与京剧院合作的剧目《浮生六记》广受好评。

        正如杨乾武所总结的:大学生戏剧是戏剧肌体中不为商业和消费支配的一支青春力量,它可以较多地保持纯粹、超然的艺术态度,保持较大的原发创造力,因而对戏剧生态提供独特的精神滋养。大学生是正在崛起的青年知识群体,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学养和艺术气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将来的文艺方向。大学生对于戏剧的热衷与投入,更将影响戏剧的未来命运与前途。我们殷切地希望新生代大学生不负期待,超越自我,勇于担当,为新时代戏剧的明天注入活力。

        (本报记者 李晋荣 本报通讯员 谭添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