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
“在党的领导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做群众的小学生,在群众中起模范作用,要时刻记着要不愧为工人阶级自己的一个教授,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这是被誉为“中国微波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为干1957年11月14日手写的一份入党志愿书。在这份如今已经泛黄的纸上,林为干认真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我的志愿就是要参加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员,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建党百年之际,电子科大举行了“红色印记主题档案展”。据电子科大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中有些是建校初期教师们的档案材料,其中既有他们的入党申请书/志愿书,也有个人的信件、文章和工资单。“我们希望用这些珍贵的档案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让全校师生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这位负责人说。
穿越时光的隧道,一张张珍贵的文书,让师生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赤诚报国心。
有着67年党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子物理学家,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决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党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56年,刘盛纲从南京工学院来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他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立志要为国家电子信息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出的档案里,还有一张刘盛纲的工资调整审批表。在自我鉴定栏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时常着急,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是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决心今后更好地努力,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四个现代化’,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
在电子科大65年的时间里,刘盛纲深入太赫兹领域进行科研攻关,为国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被誉为“中国太赫兹之父”。现在,88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战线。他说:“荣誉和头衔并不重要。我想的是,还能继续为国家做多少事。”
讲解员喻梦倩站在一张师生参加建校劳动的老照片前说,1956年建校时条件非常艰苦,师生们一边工作学习一边建设校园:阶梯教室里,学生们坐在地上,用一块小木板当书桌;学校机关在走廊里办公;学校宿舍少,很多老师都租借在附近的工厂宿舍……但广大师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电讯人才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和热情。
来自交通大学的毛钧业原来是一位电报学专家,来到电子科大后,他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线电零件学科的主要创建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建校初,毛钧业曾组织三系(无线电零件系)教师编写、出版了近20门专业课教材,并接受了其他院校教师来电子科大学习全部专业课程,对这些新兴专业在全国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刘锦德、熊光泽两位教授用自己生活结余的钱为系里购买设备,张有纲教授在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科研时突发脑溢血去世……
今年7月1日当天,在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许多同学来到图书馆参观展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梁嘉辉不时拿手机拍下珍贵的展品:“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学习和弘扬先辈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何乔 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