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世界遗产大会的报道⑨】
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武夷山让这座以之命名的城市名扬天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与遗产地密切交织,是武夷山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与现状。申遗成功后,武夷山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探索如何处理遗产地保护与保护区内民生保障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出一条遗产保护与社区居民生计统筹融合的保护发展之路。
武夷山遗产地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部九曲溪生态保护区、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区,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保护区等4个保护区。因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武夷山市域面积近一半,而世遗保护核心区涉及武夷、星村、兴田、洋庄等乡镇、街道,许多社区和村庄分布其间,长期以来,武夷山一直存在当地经济发展、社区居民生计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延顺告诉记者,如何使遗产地保护与当地民生发展实现双赢,如何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让这里的民生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武夷山市一直思考的问题。多年来,武夷山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创建思路,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生态修复、遗产保护、文化展示、产业发展等形式,融入世遗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的工作之中,使之成为世遗保护和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和管理者,促进了社区发展,实现世遗红利的共创共享。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茶产业是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茶园面积14.8万亩,其中世遗保护区范围内拥有茶园面积34.5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2013年起,武夷山全市严禁开垦茶山,严控茶园面积。在控制茶园面积的同时,从源头做起,整合现代茶业生产项目优惠政策,扶持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让武夷茶走上优质、高效、绿色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从“资源—产品—商品”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武夷山还不断推进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升文化遗产展示内涵,先后完成武夷精舍(朱熹园)、柳永纪念馆、武夷古代名人馆、闽越王城博物馆(遗址)等7个展馆的建设和修缮,并本着“立足历史、还真本原、修旧如旧、发挥科效、文景兼备、通俗易懂”的原则,对遗产展馆进行布置设计,吸引了大量来自海内外的旅游者。以世遗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朱子理学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现已成为武夷山旅游新热点,仅今年“五一”假期,就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7亿元。
通过创建社区居民生计与遗产保护融合的遗产保护模式,武夷山实现了双世遗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李延顺表示,武夷山将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福建省武夷山双世遗保护条例》等各项规定,进一步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做到遗产保护与居民生计两相宜,最终实现遗产的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