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

    回应时代之命题 表达青春之创意

    作者:任晟姝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0日 12版)

        任晟姝,80后青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等,主持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

        【观察者】  

        “我想写一本书,给后来的青年!”舞台上,一位红军战士在追光下缓缓念出这句独白,开启了引领观众进入那段红色历史的戏剧之门。舞台上的表现,让观众快速读懂了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的核心创意:以红军日记设定主观视角,以全新讲述方式为红色故事赋能,借助“沉浸式”戏剧理念,打造一场近乎VR全景观的戏剧图景,从而彰显出新一代戏剧人看待历史的态度与革故鼎新的勇气。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对新一代80后、90后戏剧人而言,如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正是他们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

        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写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春,乃是每一代年轻人最有力量的武器,而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越剧《黎明新娘》、话剧《锦江传奇·董竹君》、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等作品都是出自“正青春”的新一代戏剧创作群体,他们通过天马行空的青春“脑洞”,以“新瓶装旧酒”为策略,实现了将红色经典重塑改写的现代演绎。

        他们拥有青春之技法。风靡全球的《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打破了传统戏剧舞台的固定约束和既有范式,观众开始成为戏剧创作的探秘者和共谋者,随之出圈的“沉浸式”戏剧理念也成为革新戏剧经典的重要手段。2019年,孟京辉导演的《成都偷心》,将城市文化、先锋戏剧与“沉浸”元素相融合,完成了中国本土原创“沉浸式”戏剧的重要积淀。而为献礼建党百年创作的、以红军故事为主线的《再回延安》则大胆突破,运用“沉浸式”戏剧技巧,借助“3D mapping”等“黑科技”,构筑了一场亦真亦幻的历史真相:舞台空间被释放,演员成为观众的精神投影,两者共同置身于战火纷飞的红色年代,感同身受地经历了每一次选择、每一场牺牲,年轻观众更加深刻、具象地体悟到《再回延安》戏剧内核所寄寓的“奋斗、抗争、传承”的精神价值。

        他们运用青春之叙事。在技巧攻坚之外,80后、90后戏剧人在剧作结构、叙事方式上也不断锐意创新,深掘红色经典的多元解读、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立场。例如,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在保留故事原型基础上,大刀阔斧地转换叙述视角,以抗联战士“对孩子的守护”作为立意基点,以童真童趣的视野见证了党的矢志初心和始终护佑人民的历史使命;越剧《黎明新娘》则将越剧最具代表性的“才子佳人”桥段引入剧作改编,以筹备婚礼倒计时作为串联线索,将红色主线拼接其中,有效提升了剧作张力和情感共鸣,赋予了作品“此生许国、再难许卿”的崇高感;话剧《锦江传奇·董竹君》则创造性地利用“一体三面”的叙事模型,将三个不同时空的董竹君并置于同一舞台,既展现了“党的同路人”董竹君的人生起伏和心路历程,又以写意的笔法书写了一曲民族复兴的成长史诗。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新一代戏剧人正在以专业技能和青春担当,编创着新时代愈加精彩勃发的中国进行时,也必将以“青春之我”,记录下意气风发的“青春之中国”!

        (作者:任晟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