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

    师徒同行

    大国工匠,既能安身立命,更是光荣使命

    作者:陈亮 陈小龙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3日 16版)

        【一线讲述】

        师傅:江苏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副班长、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 陈亮

        1998年,我考入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现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开始,我干的是粗加工,搬运钢材、切割铁块、磨床、车床、快走丝等岗位干了个遍,真正学习数控知识已经到了2003年。

        我积极地向师傅学习,把国内外数控铣加工的书啃了个遍。那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为了学习数控技术、编程知识,我一咬牙拿出半年积蓄买了台电脑。

        在技术攻关中,我设法将精加工的尺度控制在一微米左右。为此,我快到了茶饭不思、废寝忘食的地步,不知磨坏了多少砂轮。想到一个砂轮要几千元钱,我非常心疼,便把一个损坏的砂轮挂在胸前提醒自己提高技艺。

        靠着这股不服输的拼劲儿,我们团队不断攻克技术瓶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2013年还首次涉足航天航空领域高精微细制造。

        我得到了很多荣誉,从学徒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代表产业工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都让我为我的工作感到自豪。行行出状元,做技术工人也能大有所为。

        近些年,我处处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人们渐渐认识到,产业工人也可以在广阔舞台上展现人生价值。有一次我接受一个小学生记者团采访,一位小学生在活动结束时告诉我,他的爸爸也是工人。本来他觉得爸爸工作太辛苦,总是没时间陪他,赚钱又不多。现在他明白了,爸爸和陈亮叔叔一样,也在做一件光荣又有意义的事情。

        但我也深知,目前产业工人里比例最大的还是“腰部”人才,评职称难、成长较慢。因此,推动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相互贯通、改善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走上技术报国之路。

        现在的我,不仅在工厂里带徒弟,还成了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产业教授,做项目、带学生,有很多机会和年轻人交流。我常常鼓励徒弟们赶超我:“被徒弟超过不丢人,反而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徒弟:江苏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 陈小龙

        我一开始学的是钳工,2010年毕业后进了电子厂工作。因为上升空间很小,我挺迷茫的,便换了份工作,来到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学数控。

        我们公司都是师徒结对,我的师傅就是陈亮。一开始我做些辅助工作,接着尝试制作简单的零件,后来又自学了编程。从手工编程、电脑编程到自动编程,学精学透之后很有收获感,收入也更高了,我特别开心。

        师傅的团队有15个人,多项技术攻关我们都深度参与。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和清华大学的校企合作。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半年内就研制出了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了零部件稳定量产,目前产值已经突破亿元。当时,清华一位老教授说:“我现在特别理解国家为什么对产业工人越来越重视。没有你们,好多成果不能产业化、项目不能落地,不能更好服务百姓。”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公司接到任务做生产熔喷布的模具。熔喷布模具最小孔径只有0.15厘米,像针一样细,难度非常大。但我们深知熔喷布是生产口罩的核心原料,于是不眠不休全力攻关,终于在48小时内完成了首副熔喷布模具研制。虽然辛苦,但我们的工作帮助到了很多人,付出再多也值得。

        现在,我已被评选为助理工程师和蠡园开发区最美工匠,还在无锡买了房子成了家。师傅常对我开玩笑说,他总记得我刚进车间时青涩的样子。一眨眼我不仅成家了,技术上也能独当一面,甚至收入比他高,他觉得非常欣慰。我想,安身立命和有光荣感,这两点都让我更加坚定我的选择。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李晓、冯帆、周仕兴、宋喜群、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