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0日 星期六

    西递宏村品书香

    作者:王兰生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0日 11版)

        黄山古称“黟山”,坐落于黄山南麓的黟县,因山得名。西递和宏村位于黟县境内,距今已有八九百年历史,堪称名副其实的“古村落”。它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古朴精美的建筑文化、山清水秀的生态文化、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于一体。这里是让游子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世外桃源,游人多“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畅游其中,如同置身文化殿堂。

        当年西递宏村的选址、造型、命名非常讲究,颇有文化。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西递,古称西川(西溪),取溪水西流之意,后官府在此设立传邮驿站,遂改名“西递”。西递四面环山,两溪穿流,整个村落,宛如一条扬帆远航的大船。宏村被公认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起始名为弘村,取“思弘祖业之意”,至清乾隆年间,因犯了与弘历皇帝重名的忌讳,才不得不改称“宏村”。整个宏村建筑,清一色的粉墙黛瓦,“前有柔美的南湖相照,后有苍翠的雷山依靠”,中有“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月沼镶嵌,还有流经各家各户的“中国最早的自来水”点缀。“何事就此卜邻居,月沼南湖画不如。浣汲何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溪。”的确,跨越百年的人造水系工程,历经三次大建臻于完善,既方便居民生活消防之需,又为村落陡增灵秀之气,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西递宏村,在高高的“马头墙”里,在神秘的“天井”下面,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建筑艺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最吸引我这个习文弄墨者眼球的,当属垂挂于厅堂内的楹联。这些楹联,正草隶篆一应俱全,不少还出自名家之手,无不饱含着主人的追求向往和对子孙后代的劝谕告诫,让我在欣赏书法艺术之时,深受传统文化洗礼。“读好书营好商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从笃敬堂的这副名联,我读懂了“贾而好儒”“务实向上”的徽州人。而瑞玉庭的那副“错字联”,把“快乐每从辛苦得”的“辛”字多写了一横,把“便宜多自吃亏来”的“亏”字多加了一点,意在告诉人们多辛苦一点就多快乐一分,多吃亏方能多收益。从中足见书者和用者的匠心及睿智,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徽商重视文化教育是出了名的。有了成就的徽商大都选择回乡投资兴教。我国有四大著名书院,没想到小小的宏村竟也有个“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1810年由村里的商人共同集资,在“依湖六院”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占地6000多平方米,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组成。我想,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在西递还演绎着“孟母三迁”的动人故事:富商胡尚焘,为让儿子成才,断然丢下杭州的生意,回乡建了一处东园,专心陪伴儿子在此隐居苦读,望子成龙的夙愿终得实现。教育是文化的根脉,兴教必然促进兴业兴村乃至兴皖兴国。明清时期,从西递宏村走出了不少政坛巨头和商海大鳄,为黟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刺史牌坊”坊主胡文光、大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总理汪大燮、红顶商人胡贯三、汪定贵。1919年5月初,北洋政府密令和谈代表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据说就是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汪大燮得知后,告诉北大校长蔡元培,后来引发了五四运动。

        (作者:王兰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