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8日 星期四

    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

    作者:本报记者 刘 茜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郝静秋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8日 05版)

        【长镜头】

        2021年春季学期结束了,但这学期排练爱国主义话剧《于方舟》时的一幕幕情景,时常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生常赞灼的脑海里回放。

        为了更真实地再现于方舟烈士的革命事迹,常赞灼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一整天待在教室里写感想,一直写到自己满意为止。

        看似与专业学习无关的“尝试”,却拨动了常赞灼的心弦。他思考着,怎么让革命先烈的故事为更多90后、00后的青年人所熟知?编演话剧的经历,让他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

        在南开大学,像《于方舟》这样的爱国主义精品话剧还有很多。今年五月中旬以来,南开大学青年爱国颂党主题话剧展演正式启动。展演月期间,以张伯苓、马骏、于方舟、郭永怀、杨石先等南开先贤、英烈人物爱国精神为主题的7部剧目先后在校内外集中上演,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受到校内外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生赵英旭在反复排练话剧《张伯苓》中,体会到了书本上所说的百年前中华民族曾经历的彷徨和挣扎,体会到在救亡中探索前进道路的艰辛与不易。

        历时150余天筹备,历经30场分排、17场联排,作为学生导演的赵英旭,和成员们齐心协力,将老校长的爱国奋斗故事搬进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用凝练的剧本、精湛的演技,讲给更多人听。

        师生编演话剧,是南开大学的光荣传统。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将话剧形式首次带到南开乃至津京等地,从南开第一部话剧《用非所学》,到由周恩来当年亲自参演的《一元钱》,从由曹禺当年亲自改编并主演的话剧《财狂》,到反内战名剧《凯旋》,再到如今学生版话剧《红旗谱》、大型原创话剧《杨石先》《张伯苓》……南开学子在话剧里谈古今、论时事、颂英雄。

        南开青年用话剧讲述家国故事、开展红色教育的方式,还走向了全国各地。

        2019年,南开大学大型原创话剧《杨石先》首次走出内地,在澳门科技大学上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献礼。该剧首演于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起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科学家主题宣传活动,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并于2021年获评中国科协“最美科学大师——最受网友喜爱舞台剧”荣誉称号。曾先后在天津、重庆、江苏和澳门等地上演。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6月5日晚,升级打磨后的《杨石先》在天津市光华剧院再次隆重上演,恢宏的场景,动人的剧情,不屈的精神,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里开展。

        “我似乎透过舞台上的演员,看到了那个在国家农药研究领域克服万难,实现从无到有的科学家,那个爱党爱国爱校的老师。”南开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肖晗难掩激动之情。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赓续话剧传统。南开大学深入挖掘百年南开丰厚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课堂、社团、舞台、社会,同学们提升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也树立了真挚、朴素、深厚的爱国情怀。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曲凯表示:“南开大学爱国主义话剧的开展,对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南开大学将继续依托话剧这一美育形式,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在全校师生当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本报记者 刘 茜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郝静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