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宣布,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丰收的喜悦离不开广大“三农”工作者的默默耕耘。6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名农业农村领域党员代表围绕“我把丰收献给党”这一主题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科技支撑粮食大丰收
“听到今年夏粮取得丰收的消息非常振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说。
吴孔明分析,今年小麦丰收有两个特点:一是科技服务支撑做得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围绕种子使用、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机使用,做了很多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小麦的机收减损达到1个百分点;二是政策非常好,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今年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300多万亩,对粮食的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科学研究来支撑我国对害虫的防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吴孔明带领50多人的科研团队围绕着迁飞性害虫进行监测预警研究工作。他说,农业科研工作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探索精神,前沿性工作有所创新,用最先进的植物保护理论,指导植保科学研究和植保工作。“立地”就是要把工作及产业需求及病虫害主要发生区结合起来,到一些重要害虫的源头基地开展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粮食丰收、农民增加收入是我最开心的事。”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带领400多户农民,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多年来,合作社以入股分红、提供就业的方式,带动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收入2500元。
在科技引领下,李玉成采取秸秆还田、测深施肥、农药“三减”、有机质育苗等措施,提高黑土地有机质2.37个百分点。合作社从事绿色有机水稻研发、种植、销售,种植有机水稻4000亩、绿色水稻8000亩,拥有两个绿色产品标识,产出的大米逐渐由种得好转向卖得好。
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牧民变股民,股民再就业变工人,牛产业形成了从草原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通过分红、就业,全村牧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吴云波也是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牧户”模式,打造了“玛拉沁艾力”品牌。截至2020年年末,合作社的总资产达6000万元,成员累计分红达890多万元,带动132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村村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门路,人人都有产业收入。”湖南省永顺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玉芳说,永顺好山好水,孕育出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靠着山茶油、猕猴桃、优质稻等特色产业,全县14.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人均特色产业达到2亩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361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20元,年均增长了12.9%。
“我们永顺好山好水,孕育出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拥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永顺猕猴桃、永顺柑橘、永顺莓茶和松柏大米,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李玉芳说,“接下来,还要科学谋划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为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阔步前行
去年疫情期间,为了打开产品销路,在快手直播上,吴云波成了有百万粉丝的“牛书记”,一年的点击量达到5.7亿,产品销量翻了三倍多。“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定会因地制宜,用自己的智慧引领农牧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抱团取暖,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前行,实现乡村振兴。”
李玉成说,作为一名党员,将努力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出积极贡献。在“藏粮于地”方面,采用秸秆综合利用,秋翻地,有机肥摄入,有效保护东北珍贵的黑土。在“藏粮于技”方面,将引进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减少水稻病虫害,采用无人机施肥施药、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插秧机和拖拉机,减少人力,提高效益。
“‘绿岭’是我们研发的核桃新品种,寓意就是要把荒山野岭改变成绿意葱葱的绿林,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绿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在“人民楷模”李保国的带领下,开荒种树、发展核桃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如今临城县种植核桃达到了20多万亩,带动临城县100多个村、1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今后,我们将继续把核桃产业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做好,带动老百姓增加收益,带动更多的老百姓通过核桃产业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高胜福说。
(本报记者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