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台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到2.44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移动通信、核电等科技成果支撑新兴产业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升至世界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成果的取得与我们始终重视科技创新,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密不可分。从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到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再到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在“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呼唤核心技术的突围。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我国在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重大攻关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际探测,以及涉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卡脖子”重大攻关项目,还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按照“揭榜挂帅”的要求予以推进。这就需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我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仅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术也是很难的。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依然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