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1987年,我从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水稻栽培研究,来到袁隆平老师身边。我们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一单元同一楼层,虽是邻居,平常却很少见到他的身影。袁老师那时常常去湖南安江农校指导研究,他太忙了。
1990年的一个春日,袁老师和我们一起在中心的南6号科研田插秧。他突然问我:“你是不是写了一篇科研论文?你写的论文有一定价值,我正在审稿。”次年2月,这篇论文《枝梗轮生稻的特性及利用价值》发表在《作物品种资源》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袁老师的鼓励,让我更坚定了做科研的决心。
1995年,袁老师推荐我为粮食生产科技攻关专家组组长,我一直谨记着袁老师的教导,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近20年来,我参与并见证了袁老师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袁老师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也用伟大的胸怀影响着我的人生。我想,一心一意做科研,努力推动“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伟大事业,就是对袁老师最好的告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斯敏、龙军、张胜、禹爱华、李慧、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