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
5年前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系统部署,有力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迈上了新征程、展现出新气象。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气象,体现在很多方面。我感受最深的是:受重视程度更大了、主旋律更鲜明了、主体性更强劲了。这一切,都具体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蓬勃成长上。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人才。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既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又指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不足现实存在,并强调指出,要“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5年来,党和政府着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稳步前行、人才辈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外部环境看,5年来,不同层面对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平台构筑、制度保障等各方面支持力度都不断加大。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传统文科强校你追我赶,许多理工类高校也结合学科特点在文科领域涵育优势,为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提供了良好条件,给予了全面支撑。
从人才自身看,5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研究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学风建设成果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强化,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在各学科人才队伍中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度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现象得到有力扭转。与此相应,做具有主体性的学术,越来越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遍自觉。
这些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中国、观察世界,努力增强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
人才队伍的这些新气象,对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深层次甚至根本性意义。这表明,一种良好的学术生态正在生成、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守正创新的内在自觉、内生动力正在持续强劲。循此推进,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够收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花硕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期建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梦圆,贡献中国学术应有的力量。
(作者:沈壮海,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