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了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的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刚发生。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讲话啊!
会上,作为青年学者代表,我以《下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为题讲述“我们以亲身的经历越来越感受到,当代中国实践是伟大的,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独特的经验与财富……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研究好、总结好、发扬好,让中国的经验影响全世界”,“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在一代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根本解决‘挨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者尤其是智库学者指明了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
事实上,近年来,在各方支持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正在快速提升。在各大国际知名论坛上,中国学者的身影已频频出现;在许多国际媒体中,常见中国学者的文章或采访;中国学者的著作越来越多地被推介翻译至国外出版;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经费与项目越来越多;推动中国学者走出去的制度日益完善。这些积极的变化都源于五年前的那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进展是明显的,但要看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空间仍然还很大。未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还要解决“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点:
如何更好挖掘、梳理与总结中国实践。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不是简单复制传统历史进程,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模板,不是简单挪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更不是翻版他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中国实践有着自己的新经验、新模式、新道路,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突破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重新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学理性的新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如何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尽管中国声音在海外有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写入了联合国文件,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在日益激烈的中外舆论战中,中国在多数时候仍是被动的。尤其是近年来,国际舆论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西方媒体与智库对中国的抹黑之势愈加明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国际上发声、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任务变得更紧迫、更有时代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是对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许,也为我们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负重托,完成这个使命。
(头像为郭红松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