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4日 星期六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 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作者:邱东升 徐国山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4日 07版)

        【一线手记】  

        2017年中医药法实施以来,作为一线临床医生,感受到该法对中医药的宏观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都有深远影响。中医药法的实施,提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调动了中医人的积极性,提高了中医药生产力,给老百姓带来诸多实惠。

        近年来,推广针刺、艾灸(热敏灸)、拔罐、刮痧、手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无论是中医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是中医医馆,都能见到群众络绎不绝的治疗场面。厦门市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相关科室,由中医医师坐诊,并配备相关诊疗设备,开展中医药饮片服务,引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中医药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药法实施以来,厦门市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有力提高中医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由中医院牵头,联合基层医疗机构,组建紧密合作医疗共同体,形成“技术+管理”双下沉模式,推动中医专科建设。组建中医药慢病管理平台,发挥中医治未病、既病防变,突出中医自身优势。借助信息化技术,打造“中医院—基层医院—居民”一体循环看病模式。

        基层人才培养显著增强。一方面,中医院校教学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培育出许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输入各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发扬;另一方面,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视中医师承教育项目的实施与推广,由上级医院老中医专家将精湛的临床技术、积累了几十年的独到诊疗经验,传授给基层医生,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中医药发展也面临一些迫切的问题。首先,中医药标准化亟待建立。中医要振兴,须学习西医规范有序、有法可依,从管理、法律、学术等层面逐步落实。中医药标准化之路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以及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补齐中医药短板,促进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把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优势彰显出来;进一步强化中医药标准化意识,加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规范中医医疗行为,以构建现代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作为突破口。

        其次,中医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目前,中医人才教育仍受到很多因素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部分中医师执业过程中,重西医轻中医,中医的学习束之高阁,使得中医临床疗效欠佳,也影响下一代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出路缺乏保障也是中医人才西医化的重要原因;中医高层人才短缺,培养机制欠合理;传统中医师承教育欠缺,很大程度上被学院教育取代;研究生被规范化培训占用过多精力,专业性技术及中医经典学习时间欠缺。应不拘一格地加强中医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的培养,建立广泛的人才网络,同时加强中医自身内涵培养。

        最后,中医治未病有待彰显。《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既病防变”这一思想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重大发挥,中医的早参与、早介入,确诊患者24小时中医药介入,使很多轻中症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充分发挥了“既病防变”的理念。由小看大,中医对疾病的预防控制有绝对的优势,加强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宣传,使群众对中医药知识有更多了解,更加积极地依靠中医药来预防疾病,才是治未病的根本之路。

        中医药法的实施,使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如何解决中医药在实际应用中的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深思。

        (作者:邱东升、徐国山,分别系厦门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厦门市中医院殿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