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7日 星期六

    南京剪纸:百花齐放翻新样

    作者:徐梦洁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7日 11版)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的剪纸分南北两派,北派以山西陕西剪纸为代表,南京剪纸则是南派的主要代表。据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早在三百多年前,评事街、笪桥一带就流行剪纸这一民间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期,南京剪纸就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以“神剪张”张吉根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家常受邀去外国访问交流。艺人们不用画稿的单手剪,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改革开放后,南京剪纸艺人先后十几人近百次出国表演、教学、参加各种展览等,这在全国众多剪纸产地中也是不多见的。

        2009年,南京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952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主要以张吉根与吴山为主,武志方、喻继高、芮金富、钱仲章等参与的,以郭沫若“百花齐放”诗集为主题创作的南京剪纸《百花齐放图集》,郭沫若为此书题写书名并赋诗:“旧说东风似金剪,今看金剪运东风。百花齐放翻新样,万紫千红庆大同。”

        南京剪纸线条流畅,剪口圆润、饱满。“笨拙拙、肉墩墩、圆嘟嘟、胖乎乎”的小动物造型,深得群众喜爱。20世纪50年代,我国文化工作者何燕明、吴山、张道一等在整理南京剪纸艺术民俗时,将南京剪纸的特点归结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花中有花”的装饰造型,“题中有题”的深刻寓意,“粗中有细”的表现手法,“拙中见灵”的艺术风格,让南京剪纸受到广泛好评,成为中国众多剪纸产地中的独特流派。根据用途和样式的特点,南京剪纸可以分为绣花、喜花、斗香花、红钱等主要样式。

        南京传统民间剪纸中,用作刺绣底样的绣花剪纸较多。过去南京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江湖卖艺,就以绣花剪纸为主要的谋生手段。绣花的品种很多,多为服饰的某一局部,主要有鞋花、鞋垫花、枕头花、领花、袖花、手帕花、荷包花等。绣花的图案剪制得比较疏朗匀称,富有江南诗意。在剪技上也比较纯熟,剪制时不用画稿,剪刀运用时手腕灵活而有程序地弯来弯去,所剪图案造型简练生动,形成典型的“一笔画”程式化的传统剪制法,对南京剪纸后来的发展影响颇大。所剪作品线条光洁、屈曲自然、干净利落,很少有斧凿刀砍之感。

        喜花作为南京传统民间剪纸,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是在绣花等刺绣底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流行于长江南北各地,凡民间婚嫁喜庆、逢年过节,都要剪上成套的“喜花”,用于室内布置和器物点缀,如贴在房门上、窗子上、室内墙壁上,点缀在茶具上、皂盒上、面盆里,以及贴在梳妆镜上、衣柜上。喜花的创作多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美好事物,题材以花鸟鱼果为主,并赋予吉庆的寓意。比如以“笔”“锭”“如意”来表示“必定如意”,以“莲花”“鲤鱼”来表示“年年有余”,以“佛手”“寿桃”来表示“福寿双全”等。喜花剪纸尤其擅长“花中套花”的格式,即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根据内容需要,组织相关联的图案,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得喜气洋洋,内涵丰富。

        斗香花是拼制彩色剪纸,在传统剪纸中是装饰趣味极为浓厚的一种。过去民间流行在中秋拜月或庙会、祭神灵时烧香。香呈塔形,香的顶部用四角或六角的“斗”形拼制的彩色剪纸装饰,故名“斗香”。除顶部外,香的上下各层,亦装饰很多拼制彩色剪纸,通称“斗香花”。“斗香花”在内容上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图案,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牡丹”“老寿星”等。其色彩鲜艳强烈,一般用金、大红、桃红、绿、蓝、橘黄、黑等七色蜡纸变化拼成,每幅刻纸花纹完全一样,但都有七种颜色,别有一种审美情趣,这也是在其他地区剪纸所没有的一个品种。

        门笺也是南京剪纸的主要传统样式。我国南北方都有,叫法不一,也有叫“门笺”“挂笺”“门钱”的。门笺是民间在春节时,挂在门楣上的剪纸。南京门笺像一幅小小的镂空锦旗,两边宽缘,同中间较细密的花纹形成鲜明对比,下边是一排流苏,将其贴在门楣上,可以随风摆动。内容上采用吉祥的花纹和吉祥文字的组合,一张有一个成语或一个字,成套悬贴。如“四季平安”“五福临门”等。清代康熙年间,花卉画家邹元斗画了一幅迎春的风俗画《岁朝图轴》,描绘了瓶花、灯彩、爆竹等,上面还垂挂着五枚并列的门笺。这是记载最早的剪纸门笺。

        这四种样式是过去南京剪纸中常见的主要形式。以实际用途看,传统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于此。无论是作为欣赏,还是衬托、点缀和刺绣的底样,它们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民间美术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剪纸的样式有的消失了,有的不时兴了,有的转化成纯供欣赏的美术作品。

        经过武老太、张吉根、王明长、武志生、武志方、马连喜等剪纸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南京剪纸既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又广受各地人们的喜欢。20世纪60年代开始,南京剪纸又有殷嘉才、王子春、张方林、张林娣等一批优秀传承人。近年来张钧、欧坚、张滢等一批南京剪纸新生力量也在传承中不断探索南京剪纸的创新性发展。

        2016年,以南京剪纸作为重点保护与传承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教育部设立的首批“一校一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聘请了国家级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为兼职教授,在学生中开设“剪纸的欣赏与制作”课程。如今,剪纸已经走进南京的大中小学校园,使南京剪纸这一优美的民间艺术在学校落地生根,在青年学子中开花结果。

        (作者:徐梦洁,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