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处在“风口”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受到互联网和科技“巨头”们的青睐。今年以来,百度、小米等企业先后“入场”,加入造车“盛宴”,还有不少企业及资本也在摩拳擦掌,期待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分一杯羹”。
就在投资市场火热的同时,最新的销售数据也释放出了积极信号: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1.5万辆,同比增长2.8倍。这些“巨头”的加入,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几何?
1.竞争加剧,跨界融合是趋势
【案例】
“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3月底,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在他看来,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10年最宽广的发展赛道,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全新的征程。”雷军说。
1月11日,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3月2日,百度与吉利联合组建的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集度汽车表示,将致力于让用户购买到更极致的智能电动汽车。百度将利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支持其快速成长。“今天,电动车正在取代燃油车,这是能源技术革命的必然。我们要坚持创新,不拘一格地创新。”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
此外,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加快布局,不仅直接斥巨资投入新能源整车企业,还从技术方面发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比如,腾讯屡次出手投资蔚来汽车;阿里巴巴重金“押宝”小鹏汽车,并与上汽集团合作打造斑马操作系统;华为推出车载系统Hicar,已与多家车企开展合作……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头部科技公司的加入,会进一步促进智能化赋能电动化,形成集群效应,也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型创新生态,把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势与电动化优势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侯福深认为,跨界融合是大势所趋,跨领域融合创新是未来汽车产业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会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这将加剧竞争,也必将总体上提升汽车产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更多科技公司或其他新势力的加入,也会进一步丰富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驾驶和服务体验,这对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是有益的。
“总而言之,任何类型的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我们都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也不应该人为划出界线,甚至是排斥,而是应该鼓励竞争,最终能否成功由消费者和市场做决定。”侯福深说。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参与竞争的不只有国内企业,也有特斯拉等“外来和尚”。
今年初,特斯拉ModelY车型大幅降价,订单数量随之快速上涨,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特斯拉官网显示的交付日期已排到2021年第二季度。而此前,Model3车型也在降价,甚至“一降再降”,最终与小鹏P7、比亚迪·汉等车型基本位于同一价格区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新兴产业研究室研究员王舒磊认为,特斯拉降价、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势必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特别是对蔚来、小鹏、理想等国内造车“新势力”已占有的市场形成极大冲击。
“面对特斯拉的强势进攻,造车‘新势力’应沉着应对,坚持高质量产品发展战略不动摇。”王舒磊说,要继续保持和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推出让用户充分认可的好产品,巩固和扩大国产品牌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同时,要在充电等领域加大投入,形成差异性竞争优势。
2.增势良好,对未来充满信心
【案例】
今年清明假期,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的王女士和朋友一起,自驾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前往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游玩。“这次自驾游体验很好,我们单程花了6个多小时,只在沿途高速服务区充了一次电,还算方便。但我也发现,高速服务区里有的充电桩太老旧,和车不匹配,期待以后充电更加便利。”王女士说。
4月7日,蔚来第10万台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量产下线。数据显示,蔚来3月交付7257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73.4%;一季度共交付20060台,首次单季交付超2万台,同比增长422.7%。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丰富,盈利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说。
从各大车企3月销售数据来看,增长态势普遍良好。比亚迪3月产销快报显示,比亚迪3月销量为4.08万辆,同比增长33.4%;今年一季度累计销量为10.41万辆,同比增长69.97%。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表现同样不俗,今年一季度销量均超万辆,同比增幅超3倍。
业内人士称,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继续开展,以及更多支持政策出台,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在相关企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也更加完善。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专家认为,从中央到地方,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基本形成从宏观指引到细化落实的系统化政策体系,扶持政策的重点也进一步向关键核心技术、扶持优质企业和完善应用环境倾斜。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赵世佳认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配套环境日益完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既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形势。”赵世佳说,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关键技术加速融合,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产业生态正由垂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互融共生、合作共赢成为新发展趋势。
3.自主创新,让车企不再“芯荒”
【案例】
今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就消费者反映的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共同约谈了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要求其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有消费者反映,除续航里程“注水”外,一些新能源汽车还存在充电速度与宣传不符、电池质量问题突出、变速箱异响、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锂电池安全仍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安全产业研究所主任刘文婷说,一些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锂电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的甚至发生过多起起火事件。据统计,在对电动汽车的投诉中,排名前三的问题均与锂电池质量有关,包括电池故障、充电故障等。
对此,刘文婷表示,监管部门要平衡好严格监管与鼓励创新的关系,实现科学监管。要基于安全事故专项调查结论,提出可供全行业吸取教训的技术建议,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加强电动汽车制造和测试环节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检测和鉴定,要制定明确的规范和行业标准,防止虚假宣传,引导公众理性消费。
同时,建立健全各级电动汽车在线安全监控系统,激励整车厂、电池企业、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将与安全相关的数据上传至该系统。完善电动汽车召回、三包等各项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
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比如,芯片短缺就是一大短板。自2020年年底以来,车企“芯荒”影响持续蔓延,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对外宣布,因芯片短缺暂时减产。
侯福深坦言,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卡脖子”问题主要包括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等,也包括用于基础开发的工具,如设计软件、仿真测试软件等。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
“未来,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一些专项、创新工程,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侯福深建议,要靠需求拉动、市场拉动,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包括新兴领域独角兽企业,让其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加强产业联合,让技术创新的供给者、应用者联合在一起,形成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刘坤)
图片为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