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6日 星期五

    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

    作者:本报记者 曹元龙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6日 06版)

        【专家访谈】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维度。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底蕴?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为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我们要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梁燕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们一直推崇“天下”“大同”“和谐”等宽宏的视野和高远的情怀。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古至今,中国人始终追求的是一个“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世界。这就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义利相兼”“和而不同”等文化底蕴。

        梁燕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看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自我追求,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对幸福生活的共同向往和期待。需要指出的是,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硬支撑,也需要文化文明软助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是从文明视角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梁燕认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地球上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文明,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每一种文明都独具特色,每一种文明都值得尊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强弱大小之别。不一样产生了彼此的好奇与欣赏,多样化产生了相互的借鉴与成就。包容各种不同,将其融为一体,生发出一种新的事物,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和谐”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克服重重阻碍,让中华文明之树生机勃勃,蓊蓊郁郁,让其他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摇曳多姿。在相互吸收、彼此汲取不同文明的养分中,共同发展壮大。

        在梁燕看来,总的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是一种谋求各国平等的文明观,一种以实干和包容构建美好世界的文明观。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对人类社会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只有站在全人类发展的新高度上,尊重各国主权,尊重各国人民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求同存异,扶危济困,勇敢担当,才能真正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其中,应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梁燕说,不管身处何地,人类面对一些重要问题时,在心理和意愿上存在着共通性,因此,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备受世界瞩目,日益深入人心。当下的世界,疫情尚未消退,偏见依然存在。人类只有努力消除隔阂,积极应对挑战,才能走出困境。共同的命运,召唤着不同的文明一起携手向前。

        (本报记者 曹元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