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俄纪念载人航天60周年 中俄航天合作前景广阔

    作者:本报记者 韩显阳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3日 12版)

        莫斯科航天博物馆内的展览深深地吸引了俄罗斯学生。韩显阳供图

        第14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展出的俄罗斯产火箭发动机模型。韩显阳摄/光明图片

        4月12日是国际载人航天日。60年前的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时年27岁的苏联空军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在远地点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了1小时48分钟并安全返回,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加加林激发俄民众“太空梦”

        在加加林完成传奇性的太空之旅60周年之际,全俄各地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3月9日是加加林诞辰87周年,位于莫斯科的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策划了为期6天的线上和线下免费活动,包括在线答题游戏、游览、电影放映、宇航员见面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俄民众热烈欢迎。

        4月11日上午10点,“太空听写”活动在位于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内的航天博物馆内拉开帷幕。根据设计,所有12岁以上的人均可在全俄各地的听写活动地点以及世界任何地方以线上方式参与活动。听写题目由俄著名宇航员、艺术家,以及国际空间站的人员朗读,包含涉及不同知识领域的30个问题,如俄宇航员的传奇生平、太空轨道上的生活和工作、行星探索等。

        对于航天爱好者来说,今年则有机会目睹加加林太空飞行结束后返回地球时搭乘的返回舱,以及他的一些文件和个人用品。4月12日至9月15日,莫斯科航天博物馆将举办特展展出上述珍贵物品。此前,这些珍品分散在俄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收藏。

        与此同时,俄联邦国家航天集团公司也有不少举措。例如,将执行“联盟-2.1a”载人发射任务的“联盟MS-18”载人飞船命名为“尤里·加加林”号。4月9日,“加加林”号宇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

        日前在接受“俄罗斯-1”电视台采访时,加加林的大女儿叶莲娜谈到了加加林生活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她透露,苏联火箭航天技术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曾估计,加加林在进行首次太空旅行后,能活着返回地球的概率是50%或者更低,“我的父亲死于太空飞行的可能性很大”。

        加加林的成功唤起了当代俄罗斯人的太空热情。直至今天,很多俄罗斯人仍然有登上太空的梦想。4月初,俄罗斯招聘网站“超级职业”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1/3的俄罗斯人想要飞上太空。在参加该项调查的5000名左右俄罗斯人当中,想要飞上太空的男性多于女性。受访者的收入越高、年龄越小,梦想飞上太空的比例就越高。

    国际宇航探索的曲折发展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展开了空前的太空竞赛。1957年,苏联的R-7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正式拉开了太空竞赛的序幕。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1969年,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

        无论目的何在,苏美20世纪60-70年代所进行的太空竞赛或多或少加速了载人航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客观上对整个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冷战降温,航天科技因高成本和高精密使各国走上合作发展之路,“竞赛”的概念逐渐成为历史。苏联解体两年后的1993年,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以及作为欧洲航天局成员国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共16个国家决定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1998年正式建站,2010年转入全面使用至今。

        在俄罗斯等国积极推动下,第65届联合国大会于2011年4月7日通过决议,确认4月12日为国际载人航天日。决议指出,每年庆祝这一节日不仅为了纪念人类空间时代的开始,还为了重申空间科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加国家和人民福祉以及确保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愿望。

        此间观察家同时认为,将1961年4月12日这个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日子确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是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宇航员表现出来的“人类勇气、渴望知识和进步等卓越品质”的充分肯定。

        然而,随着双边总体关系螺旋式下滑,俄美两国近10年来仅仅维持原有合作水平,新项目开展乏善可陈。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哈佛大学-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研究员麦克道尔认为,鉴于航天国际合作受到政治形势影响,美国政府没有与俄罗斯建立平等太空伙伴关系的意愿,双方实施重大项目的可能性不大。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负责国际合作的副总裁萨韦利耶夫也表示,俄美两国近年来在航天领域中的合作,基本上缩减为由俄航天集团帮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以及向美国供应俄产航天发动机。

        不仅如此,俄美两国甚至在俄纪念加加林完成世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60周年前夕也发生口角。4月9日,俄罗斯RT电视台与宇航员鲍里先科、梁赞斯基以及基基娜在社交媒体脸书的RT电视台官方账户上进行了直播。但此后不久,脸书在线平台以侵犯版权为由屏蔽了该内容。俄联邦通信、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监督局称,脸书此举违反了信息自由传播的主要原则,其限制访问俄太空成就相关资料“是一种审查行为”。

    将航天领域打造成中俄合作典范

        近30年来,中俄两国不断深化和扩大航天合作领域,在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航天电子元器件、空间碎片监测等多个领域已取得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两国挖掘新潜力、推进新合作,正力求将航天领域打造成双边高新技术合作的典范。

        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中俄双方2019年9月签署了《关于协同实施“嫦娥七号”月球极区探测任务和“月球-资源-1”轨道器任务合作协定》以及《关于建立联合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中心的合作协定》。今年3月9日,中俄代表通过视频会议签署两国政府《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此间航天专家指出,该文件的签署开启了中俄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上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推进全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的新时代。

        今年10月1日,俄罗斯将使用“联盟-2.1b”运载火箭从东方发射场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10日内,“月球25号”将在月球南部软着陆,在月表进行极地月壤的性质和成分的研究,测量其机械特性,并研究月球极地外大气层。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在社交媒体“电报”上发文称,俄方已经邀请中国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出席“月球25号”发射仪式。

        俄罗斯《新国防订单·战略》杂志太空专栏编辑、军事专家科托夫表示,俄中合作建设月球科研站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先河。他说,近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俄在实施月球科研站项目方面拥有精良技术和丰富经验,俄中双方有必要在合作中投入全部研究成果”。

        俄科学院太空研究所副所长卢托维诺夫本月初说,中国政府近年来制定了包括对火星、太阳系以及深空探索等雄心勃勃太空计划,且均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俄中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本报莫斯科4月12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