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深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较早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在文化流动和文化创新等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建设文化强国探索了深圳经验。
1.文化流动的理论探寻
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证明,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是持续不断流动和创新的结果。我们观察和判定文化,不仅要看文化积淀厚薄,更要看文化在一个地方流动的速度和水平。
文化积淀是文化的累积与沉淀。文化只有积淀下来,才能更好地传承、续接和弘扬,否则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外,文化积淀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凝聚力。我们之所以叫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根脉,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生来就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里,比如风俗习惯、家庭文化教养和民族文化传统等,直至进入社会,无不受文化积淀影响。然而,文化积淀并非文化发展的唯一根据。深圳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文化实践中认识到:文化不仅是积淀的结果,也是流动的结果。文化流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传承是纵向的流动,文化碰撞融合是横向的流动。当前城市间的文化竞争,不仅表现为文化积淀即文化存量之间的竞争,更表现为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虽然文化积淀可以决定一个地方的历史厚度,但不能完全决定未来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以史鉴今,凡工商发达之地,文化必于此流动、汇聚、生发、繁荣,因此文化流动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和支撑。
生动的文化并非像树木一样,植根在哪里,就会一直固定在哪里生长。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原来发端于两河流域的基督教,后来却兴盛于欧美地区;来自印度的佛教,却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蔚为壮观的气象;而中华文明也曾辐射到周边地区,促进东亚、东南亚儒家文化圈的发展。
正是由于文化流动所形成的磅礴力量,推动着像深圳市龙岗区这样的新兴城市或城区后来居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历史上许多新兴城市都曾被戴过“文化沙漠”的帽子。但这顶帽子阻挡不了新兴城市文化发展的步伐,也阻挡不了其中一些城市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的文化中心。
文化的流动性本质要求城市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在促进文化流动上做文章。首先,要树立新的文化资源观。文化的跨地域流动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世界性流通。就深圳而言,如果从文化资源的历史既存看,远远比不上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但深圳还是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的流动性使深圳成为国内领先的文化旅游城市和文化创新之都。其次,要增强文化流动的经济推力。一个区域文化的流动不仅取决于文化的传播和创意产业的生产能力,也深受该区域物资流动、人员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的影响。大力营造有利于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的营商环境,是深圳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最后,要培育文化的创新能力,例如深圳市龙岗区引入社会力量活化利用文物的探索,就为文化创新、释放持久的生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城市文化之间的竞争与较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自的文化创新能力。正是基于此,深圳才敢于走出一条与别人不同的发展道路,至少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
2.文化在流动中实现创新发展
文化的流动与发展的特性,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文化因流动而生动,流动是文化的原动力。文化在历史中纵向流动,蛮荒之地可以演变成为绿洲。文化在空间中横向流动,推动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融合、创新和发展。
文化流动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文化的创新创造提供了土壤。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移民的大规模流动成为引发文化流动、变革、不断创新的决定性力量。移民们带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梦想,源源不断地流入一座城市,各种各样的传媒在这里交互激荡,各种各样的经济理论、文化理论等在这里频繁实验,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这里争取一席之地,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的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
首先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创新。观念创新不仅仅是风尚的演变,更是价值的流变。一个城市要想保持生命力,保持文化的辐射力,就必须要有观念创新的能力,并通过观念创新,形成文化发展的领先优势。深圳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创新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大批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十大观念”就是创新的十面旗帜,它作为一种城市精神一直在领跑全国。
其次是制度文化层面的创新。制度创新最能反映一种文化自我管理、自我调整的能力。判断一种文化的制度创新能力,是判断一种文化成熟与否、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文化创新的制度设计上,深圳动员社会力量常年开展关爱行动、志愿者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举办文博会、创意十二月活动,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举办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已经形成了高度的制度自觉。深圳还是全国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深圳充分利用其立法权,在文化法制、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最后是物质层面的创新。深圳率先总结出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模式并大力加以推动,使文化产业产值连年高速增长,成为城市支柱产业。特别是在“文化+科技”方面,现代文化生产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科技的开发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科技是文化形态演进的催化剂,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和创新,例如在龙岗甘坑客家小镇,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最佳结合的范例。“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创意与创新水乳交融”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经验。
3.文化是驱动国家创新的基本力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被置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五大关键词之首。创新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哪里?什么驱动创新?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提供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价值,只有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创新才能形成规模并可持续;文化也提供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改革意识,创新型文化的根本在于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批判精神的实质,就是敢于对旧传统说“不”;文化还提供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时代观念,与时俱进的深圳观念推动城市创新的例子,放在国家创新战略层面同样是成立的;此外,文化提供国家创新战略所需要的创新自觉和创新自信,我们可以从文化流动理论中获得创新的推动力和无限灵感;文化锻造国家创新战略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文化培育国家创新战略所依赖的创新创意阶层,在“文化+”模式驱动下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催生了各行业创新创意阶层的崛起;文化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持,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依赖于创新文化的孕育和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为国家创新战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可以驱使创新创业者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从文化的视角看创新,文化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引领。纵观世界历史,没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引起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就没有后来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思想的解放往往是从文化、从观念开始的。新兴文化是创新之源、创新之魂、创新的持续动力。文化的力量完全可以把一个一度落后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国家改变为一个引领人类文明的国家。
鉴此,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深圳不断探索发展“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多种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典型城市,在创造文化发展的深圳奇迹的同时,也为文化强国建设探索了重要路径。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文化的流动与创新,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王京生,系国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