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

    白衣为甲守山河无恙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院长 刘天戟

    作者:本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6日 04版)

        【我的抗疫故事】  

        3月23日,作为吉林大学援吉林通化医疗总队临时党委书记、队长,我带领最后一批队员在通化结束隔离休整,圆满地完成了光荣使命,还群众一个平安的通化。

        在返回长春的路上,回首抗疫的艰辛历程,作为其中一员,这段岁月无疑是我一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和回忆。那感受,恰如通化市中心医院在送给我们的纪念证书上所镌刻的:致敬仁心,感恩大爱,情深义重,山高水长。

        我还记得2020年2月7日驰援武汉的出征仪式。作为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总支书记,我和130名队友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宣读出征誓词。在去武汉的飞机上,我们拟定了“作战”计划,保证每个医疗组以及班次人员配置上的医疗技术全面性,避免医疗“偏科”。

        在武汉奋战的52个日夜里,我和队友们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临床经验,制定治疗临床路径。我还组织录制了呼吸功能康复教程视频——“三位一体呼吸操”,将视频发给每位患者,帮助他们改善肺功能、恢复体力。我们收治的59名危重症患者,有54名治愈,治愈率达92%。

        2021年1月,疫情在家乡又起。虽然正值春节,但我院的同志们迅速响应吉林省疫情防控部署,在1月17日和19日,分两批共选派140名具有丰富新冠肺炎救治经验的医护人员赶往通化,成为最早一支驰援通化的整建制医疗队。我再次成为驰援医疗队负责人,和队友们共同肩负起救治生命的重任。

        在通化支援的日子里,有豪情万丈的顽强拼搏,有百折不挠的执着坚守,有患难与共的勇敢担当,也有守望相助的温暖感动。

        此次通化感染者多为老年人,病情较重且伴随多种基础性疾病,救治难度大。医疗队第一时间和国家专家组成员进行研究论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危重症患者监测评估和支持治疗。我们创新实行“三主任、三护士长”“双轨制排班”等管理举措,实行“一人一策,一患一组”,使用ECMO(人工膜肺)技术成功救治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提前介入心理干预和康复治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治方案。

        队员们不惧生死、不问归期,患者转运的艰辛、一天一病区的负荷、重症病房的争分夺秒,每一幕都是不分昼夜、默默坚守的无声接力。每天,医疗队微信群对话框都弹跳着,“俯卧位立竿见影”“持续监护,准备高流量”“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多观察、互相照应,保证安全”……

        为了让患者增强信心,队员们还在彼此的防护服上,为他们写下无声的鼓励,“多吃饭、多喝水、坚持氧疗、俯卧位”“你们是最棒的,加油”……

        抗疫期间正值新春佳节,队员们和患者一起布置疗区,挂春联、贴窗花,给他们送上祝福卡片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拿出彩笔让孩子们在防护服上作画,喜庆的图案让医护“大白”看上去更加可爱。这些心连心的互动,既增进了医患的感情,也给患者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

        在两次抗疫中,“我是党员,我先上”都是医疗队响亮的战斗号角,党员同志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也带动了一大批队员向他们学习。

        一起奋战的日子里,通化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崇医德、精医术、讲奉献、优服务的职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齐心协力挽救生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两次支援,我为并肩奋战的队友、为一道工作的同行而骄傲,更为祖国自豪,我越发感受到祖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和文化自信的空前高涨!

        (本报记者任爽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