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讲述】
在闽江学院学习的四年时光,对我来说非常珍贵。我是一名农家子弟,上大学前,连县城都没有踏出过。2004年,我来到闽江学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
记得刚入学不久,卢新平老师给我们上理论力学课。同学们专业知识不扎实,很多地方听不懂。有一次,老师忍不住在课堂上掩面而泣。我深刻感受到,只有把专业知识学好,才能不辜负师长家人的期待、不辜负青春韶华。
2009年,我被专业生产含氟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功能性化学品的民营企业——海斯福公司录用,成为一名实验员。然而,我在学校学的是物理专业,隔行如隔山,工作中的一切都要现学。我拿出了在学校学习时的劲头,自学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几个月后,我终于系统掌握了实验操作规程。
我在公司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研发新型麻醉剂七氟烷的中间体。作为第三代吸入式麻醉剂,七氟烷在国内临床早已应用,但专利被国外企业垄断,价格居高不下。从事相关研究,海斯福是全国第一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每一步都得靠自己摸索。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和十几名同事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做过的实验不计其数。半年后,七氟烷中间体合成稳定的数据出现了,紧接着,产品提纯工艺达标。我们成功了!
除了研发产品,我还带领团队对原有的成熟产品进行了大量技术改造,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也在节能减排方面作出贡献。这些年,我主持开发的一系列高端氟精细化学品广泛运用于航天航空、5G通信、大数据、新医药等领域,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更为我国氟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毕业至今,我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的技术总监,并在202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让我始终受益的是,四年学习经历教会了我心无旁骛做主业。我深深明白:只有靶向明确、突出应用,才能以踏踏实实的“干”换来许许多多的“赞”。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高建进、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