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初心印记】
我于1982年4月到北京接受了新任务,去参与筹备创建中国内地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是我们国家核电的开篇之作,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当时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前期准备工作也走过了十分曲折的道路。
秦山核电站建设在当时有两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一,人才极度匮乏。秦山核电站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建设核电站相关的专业人才,几乎不可能从社会上找得到。第二,建造核电站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是第一个,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建设过程当中,项目管理主要内容、模式、主要程序,到底有多少个关键节点我们都不太清楚。这就给管理程序、计划安排、现场施工过程控制带来很多问题。经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说经历了难以言表的痛苦的磨练,才逐步把秦山核电建设成功。
就在秦山核电一期如火如荼建设的时候,国家决定要趁热打铁,上马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987年6月,牵头任务又落在我的头上。我二话没说,又以绝对服从的报国精神,披挂上阵,再度征战秦山二期工程。有了秦山一期工程前期准备和开工建设取得的一些经验,秦山二期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相对比较顺利。
核电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把各路建设大军、各方力量组织好、协调好、管理好,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玄机”可以概括为“三大真经”,即抓好“三大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在秦山二期建造过程中,这三大控制我们都做得比较好。我个人觉得最好的是投资控制。其中,设备投资又是关键,设备投资控制住了,投资的50%就控制住了。秦山二期最后的设备投资不是占总投资的50%,而是46%,不要小看这四个百分点,那可是好几个亿的钱。
伴随秦山核电的不断壮大,如何让核电职工能够安心工作,一直是我们领导班子非常操心的事。在任期间,我们班子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我们核电的职工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一到海盐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冬天怎么过,因为北方人到冬天不取暖实在受不了。但当时有规定:长江以南不能装暖气。后来在领导支持下,我们集体商定一个办法:大家筹资,个人动手,把供暖设备建起来,这也算是给群众办的一件好事吧。
现在的秦山核电基地是“国之光荣”,也是我们核工业的骄傲。这么多年工作下来,我个人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经受了考验,但我觉得对家人有很多愧疚:由于工作忙,我没有能够照顾好妻子。她在戈壁滩参加工作,1978年就得了脑溢血,抢救过来留下了后遗症——偏瘫。36年来,从四十几岁到八十岁,她人生的一半时间在床上度过。我们是同学,青梅竹马,感情也特别好。她走的时候我很悲伤。为了我的工作,她牺牲的东西很多啊。
在秦山,有人把我戏称为秦山“于公”,这个称呼里面饱含着员工对我的敬重。但是我有自知之明,我认为我做的这一切都是祖国的需要。秦山核电的建成,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我们秦山所有参加核电建设的职工,他们作出了更大的贡献。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作者:于洪福,曾任秦山核电厂第一任厂长兼临时党委副书记,1982年从核工业部四○四厂调入七二八工程筹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