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八闽文库》编纂过程:

    遍尝文脉传承的甘与苦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3日 07版)

        【长镜头】  

        为了让存世稀少、流布不广的文献得以化身千百并为学人所用,《八闽文库》的编纂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

        《福建文献集成》是组成《八闽文库》三个部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版的是初编200册。几年来,编纂团队遍尝文脉传承的甘与苦,有若干文献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收录时的失落沮丧,也有搜访文献时意外发现的高光时刻。

        编纂团队成员宋一明、连天雄到上海图书馆去查访孤本、明末莆田人郑郊《史统》的底本时,注意到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明末大儒、漳浦人黄道周《黄石斋集》清抄本似乎有些特别,经过仔细阅读近人钟泰所作跋文,得知这种清佳山堂抄本比通行的道光间陈寿祺编刻本《黄漳浦集》多200多篇文字,更接近黄氏著述的原貌,而以往的研究与整理对该本极少涉及。

        这种遇见孤罕秘本时感受到的惊喜,同样还来源于把流散在不同地方的古籍残本奇迹般合璧。

        南宋莆田人刘克庄有《后村诗话》十四卷,国家图书馆藏有明抄本一种,是存世最早的单行本,可惜仅有前八卷。经查,宁波天一阁博物院也有一种不全的明抄本。由于预感这两种抄本可能是同一部书,宋一明当即向天一阁博物院核实。天一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开升不仅很快给予“这就是同一个本子”的答复,也考证出两个抄本曲折的递藏源流:晚清时自天一阁散出,民国间又分别经藏书家莫伯骥、朱鼎煦收藏,后又分别进入两处公藏。在国家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院的支持下,流散两处上百年的明抄本《后村诗话》,首次在《福建文献集成》中得以延津剑合。

        近代以来,古籍渐渐集于公藏,并得到较好的保护。然而民间仍有一些珍稀的古籍,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明末永泰人黄文焕,将研读杜甫诗作的心得,撰为《杜诗掣碧》。这部书不见藏于公藏机构,各种杜诗专题书目虽曾著录,但多取自前代艺文志,都未见到原书。连天雄偶然自永泰黄氏后人处得知该书还有抄本尚存天壤间,几经周折获得书影,随后请杜诗专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宋开玉进行鉴定。宋开玉认真研究这部珍贵抄本之后,认为此书以说明杜诗诗法妙旨为主,是明代重要的杜集评注本,对于理解清代影响颇大的顾宸撰《辟疆园杜诗注解》的成书也有重要意义,堪称近年杜诗文献的重要发现。

        这种偶然的故事,在《福建文献集成》的编纂过程中还有很多,但看似不经意间的“偶然”,都离不开编纂团队一直秉持的“文献意识”“精品意识”。注重文献的保存与文脉的传承,也正体现出《八闽文库》编纂的意义所在。

        书比人寿,人莫负书。在《八闽文库》的编纂团队看来,搜集、整理历史文献,使其继替流传,是每一代人责无旁贷的事,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脉,正在文献搜集、整理的过程之中得以弘扬。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