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2日 星期五

    网友留言板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2日 12版)

        浏览更多留言请扫二维码

        本版上期刊发的《读者变为用户,别掉进算法的“陷阱”》在新媒体平台引发热议,网友围绕“用户”概念进行了热烈讨论。我们摘登部分网友的留言,以飨读者。

        @謝謝謝六六: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作为一种官方“权威”,一般读者是受众。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往黄金时间段被分割为时时刻刻,大众注意力成为稀缺,从看到听成为潮流,各类音频节目平台崛起,观众成为听众。技术赋权下,受众主动性增强,受众不再是内容接收者,也是生产者,平台的内容源自专业性生产者与普通网络个体,用户这个概念成为必然。从受众到用户,是传统媒体—自媒体—全媒体的演变过程,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可能用户这个概念也会进一步升级吧。

        @凛冬:许久以前,我们捧着纸质期刊阅读,在电视上关注着各种节目;如今,我们在手机上即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工具,去筛选感兴趣的视频,成为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变得更加浮躁了。互联网的算法让我们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难以去接触更加广阔的知识与世界,我们突破自己的“舒适圈”的难度更大了。不过,学会妥善利用互联网平台,就有机会了解到未接触的知识。

        @Ngaimon: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在作品中的角色。以往在内容的生产和消费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即便是界限双方有互动,但仅限于读者或听众对内容的评价和反馈。而现在这个界限更模糊了,甚至开放了,例如弹幕,也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内容参与其中,而弹幕的生产者也恰恰是作品的消费者,因此作为用户,我们实际上已经参与到作品的全流程。作品都有赖于用户的深度思考和有质量的评价,在二次传播中挖掘价值、实现价值。

        @青贝:在利用技术广泛吸收信息的同时,一定要防止被信息海洋所淹没!现在为了适应小屏阅读,公众号短视频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没有耐心读大篇幅的文字,越来越不想去思考,在接受各种各样碎片化信息的时候,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眼界扩大了。现在我尽可能将接收的信息做思维导图进行复盘,一方面培养耐心,管住自己不要那么快滑向下一条,另一方面复盘也是一个思考过程,反思自己接受的是知识结晶还是信息垃圾。

        @皮卡丘:算法技术,帮助网络文艺精准定位,但也限制了网络文艺的发展宽度。久而久之,形成无形的发展屏障。毕竟,文艺的发展在大众,服务的推广在受众,如何将两者兼顾,应该是网络文艺发展的又一课题。

        @Eric:从读者、观众、听众到用户的转变,我们的角色在发生变化,相应地我们如何在这样的变化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显得尤为关键。作为用户,我们具备一定的“主体”权利,且追求个性化、差异化。但我们要合理行使我们的权利,不应在网络中迷失自我甚至超越道德底线。要在网络世界保持清醒且冷静的思考,既不忽略这种新模式带给我们的益处,同时也要避免它带给我们的不必要的影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