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湟水河畔,位于河湟文化发祥地和核心区的青海省海东市,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黄河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正在全力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这是个神圣的职责、光荣的使命,更是雄浑黄河文化“大合唱”中的一支“进行曲”。
一
面对新使命,我们心里充满了感激。那是因为,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就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根”和“魂”的孜孜追求。山高水阔、黄河安澜,初心使命、家国情怀,这份深深的嘱托,激励我们一路前行。
面对新使命,我们心里充满了温暖。那是因为,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就是对我们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最大的支持和鼓舞。滔滔河水、滋养人文,保护黄河生态、高扬黄河精神,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海内知己,天涯比邻,这份浓浓的温暖,伴随我们一道前行。
面对新使命,我们心里充满了力量。那是因为,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就是汇聚起共谋合作发展、同心铸就辉煌的强大力量。挖掘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是我们应有的担当。优秀文化的灯塔,照亮未来之路;实现伟大的事业,就要激扬精神之魂。这份深沉的力量,驱使我们一起前行。
河湟文化源同九州、一脉相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浩浩黄河水,同奔腾不息的长江一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黄河在流经上游的谷地时,与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共同滋养出一片富饶肥沃的土地,史称“三河间”,这就是河湟地区。我住黄河源,君住黄河尾,同饮一江水。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文化,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构成黄河文明的重要分支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湟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翻开河湟地区史前文明的卷轴,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到铜石并用的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的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柳湾、喇家等远古文化遗址见证了河湟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河湟古道、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形成发展,极大促进了文明互鉴、文化交融。作为河湟文化核心区的海东,共有非遗项目1036项,占到全省的60%以上。比如,柳湾遗址出土4600年前的彩陶文物4.5万件,彩陶上发现的文饰符号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多年。这些,都印证了河湟文化的厚重历史。
河湟文化多元包容、兼收并蓄。河湟文化是在古羌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明为主脉,不断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并举、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文化在河湟大地汇聚,多民族风俗习惯、民间工艺、建筑艺术、传统节庆、服饰饮食在这里共存、交流、融合,孕育出了土族盘绣、花儿、河湟皮影等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塑造了河湟文化丰富浓厚、交相辉映的特色景观,形成了河湟文化“多元、包容、共存、融合”的精神内涵。
二
河湟地区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省的80%。海东是河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握省情定位,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源头意识、担起源头责任、展现源头作为,全力以赴把海东打造成为贯彻国家推进黄河文化保护战略的青海高地。
我们致力于让河湟文化“立”起来。全力推进国家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高站位谋划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湟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我们致力于让河湟文化“活”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历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等全面融合发展,让河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迸发新活力。
我们致力于让河湟文化“亮”起来。保护和做强青稞酒百年品牌,全面升级青海拉面产业,做大做优“青绣”艺术产业,真正让“记忆中的青稞酒、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河湟文化的闪亮名片。
我们致力于让河湟文化“火”起来。着力推动全域旅游、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创新打造“青海年、醉海东”等河湟文化品牌,全力开展文化旅游推介和文旅产品展销,赋予旅游更多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河湟地区文化软实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并肩精进、携手前行,持续加强多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挖掘、拓展和丰富新时代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鸟成云,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海东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