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1日 星期日

    用电视与戏剧跨界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作者:田沁鑫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1日 12版)

        田沁鑫在《典藉里的中国》的海报造型 资料图片

        【戏剧名家讲故事】 

        今年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在央视播出,受到好评。《典籍里的中国》是和《故事里的中国》一脉相承的,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独特的三个舞台设计受到了众多关注。这个特别的设计,源自一场不谋而合的缘分。

        彼时,央视计划制作一档节目,致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节目主创不想重复传统的文化访谈形式,希望扩充节目内容,用戏剧片段的形式去重新演绎经典。自然就找到了国家话剧院,我们当时的院长周予援想做朗诵晚会来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给出的建议也是致敬经典文艺作品,恰恰与央视的想法类似,于是,《故事里的中国》在我们决定合作的过程中诞生了。三个舞台的设计最初仅仅是为了解放编剧,如果只有一个舞台,就需要写出非常多的场景,舞台视觉效果会呈现扁平化,观众如同看小品,如何让舞台能呈现出影视作品的丰富性?我们非常大胆地运用了三个舞台空间的结构,设计了一个小型片场式的多空间演剧方式,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看节目就像看一出沉浸式话剧。而观众可以看到中国戏剧在电视传媒里以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式播出,恰恰也是很好地推动戏剧发展的方式,我当时还是国家话剧院的副院长,这样的创举离不开我们院长及剧院同事的支持。

        在刚刚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当中,观众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形式。《尚书》这一期,舞台共分为四个演出的区域,一号舞台是主舞台,主要展现“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等大场面,二号舞台是伏生的书房,三号舞台主要分为两层,上层是大禹治水的空间,下层是伏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三个舞台中间有甬道相联,甬道同样作为表演区域。这样的设置,既能实现跨时空对话的全新创作理念,也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于是,当伏生带领大家吟诵“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时,这抽象的古语化作了动态故事,镜头摇向另一个舞台,周武王带领军队牧野宣誓的画面激动人心,“救黎民于水火,这就是天意。”观众明白了为什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想到2000年前的古书中就有这么伟大先进的思想,也就自然理解了《尚书》的珍贵,当伏生涕泪讲出其子其妻以命相搏护书时,观众胸中激荡着自豪与怆动,能热泪盈眶。

        我是一名话剧导演,在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读书之前,我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旁听过一年,大学毕业后,我又做过一年的广告工作,这些稍微跨界的经历,或多或少造就了我作品当中可变性、流动性的多时空特点。大家常常看到我的戏剧都有着电影的结构,我则愿意把这个特点理解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守正创新。我执导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也采用了多时空交叉,我对舞台进行创新,让观众看演出时,会觉得“干货满满”,无论是表现哪个时代内容的作品,都会从其中读出现代气质,而又能够在这现代气质中看到历史被还原。我执导的话剧《狂飙》讲述的是《国歌》词作者田汉的故事,我尝试八台摄像机一起在舞台上拍摄,现场剪辑、及时投影,观众在观看演员戏剧表演的同时,可以看到舞台屏幕上呈现的电影质感的三十年代的中国。

        做《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恰恰像我对我过往执导戏剧作品实践的一种升级,我和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的导演们和主创团队会去思考,中国戏剧和电视媒体相结合的大胆跨界,它所应该把握的度在哪里?如果它过分像戏剧,荧屏前的观众会觉得有些尴尬,因为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方式是比较夸张的。这就要求我们去把握表演上的尺度。从做《故事里的中国》开始,我向电视导演们学习,也向电视工作者学习,我们尝试在电视节目里用戏剧的形式讲述、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我们在其中加入百分之六十的影视化表演,再加上百分之四十的戏剧化表演,从而发生表情反应,产生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电视节目,也不同于现场舞台作品的表演气质。

        在收获《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时,我也感受到了另一种合作的魅力。让我折服的是央视领导们、策划者以及合作伙伴的魄力与眼光,他们让在舞台上尚属创新尝试的话剧多时空的结构,能够在《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的创作中,得以实践,实在是难能可贵。对于央视的主创团队,这样的多时空舞台设计和大量的故事化的摄影拍摄任务,以前也是没有过,主创团队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日夜奋战的拼搏精神,让我感动。合作也来自舞台背后的舞美、音乐、多媒体、灯光、音响、服装、造型、道具等团队,没有他们的支持,就不会有这么好的作品。在做《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里的大部分故事时,我要求舞台屏幕一定要一比一还原外景、街景等环境,要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为了完成要求,多媒体和舞台布置团队不知翻了多少次工。只有认真的付出,才有完美的舞台效果,才会有观众对人物和故事的强烈认同感。

        通过《故事里的中国》共同的合作,主创团队刻苦的学习、尝试与积累,《典籍里的中国》在艺术和技术上更上层楼,主创团队更是精益求精,常常昼夜奋战,不完美就返工,毫无怨言。节目播出后,观众为节目表现的典籍故事、先贤人物所感动、落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想,鼓舞着来自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的,也是对于中国的大爱。

        (作者:田沁鑫,本报记者李晋荣采访整理)

        人物链接:

        田沁鑫,国家话剧院院长,话剧导演,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总策划之一、戏剧总导演,《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