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兴盛和普及开创了新的媒体时代,也开拓出了新文化、新风俗的新土壤,“表情包”的流行就是这个新土壤里生长出的新文化风俗。“表情包”是情绪表达的视觉化辅助手段,在社交平台中大行其道,利用不言而喻的情绪认同,成就了约定俗成的符号集合,以图文方式拉近交流距离、消弭隔阂误读,以“二次元”的方式送祝福、以个性化的方式表气质,默契表情、传情达意。
“表情包”大多将图形、图片、文字等要素进行编排,并以静态或动态的方式进行处理,灵活多变,题材丰富,表现手法既有致敬传统与经典的,也有呈现流行与探索创新的。近年来在新春佳节之际,“表情包”已然成为借助互联网社交途径互道祝福的活跃因素,新作频出、创意正浓,是热门的新年设计选题。
辛丑年到,鼠走牛来。牛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送寒迎春的象征,还是勤劳奉献的代表。“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是宋人王安石的诗句,对牛甘于奉献、无有索取的精神进行赞颂。“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则是当代诗人臧克家借牛的勤奋与自律,激励人们珍惜时光、不断进取。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具有美好象征的IP,生肖牛与表情包的结合亦就顺理成章了。
语言文字是表情的本体依托,是表情包题材的选取重点之一。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璀璨结晶,其丰富寓意和广博库存是图形符创作的经典素材。黄厚望的《数你最牛》表情包,是以数字为主题的成语组合,将牛的漫图置换关键字体,图文结合完成成语,形成了趣味化的阅读游戏,引人莞尔。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也是表情包的一个有趣题材,黄厚望的《沪语×牛》表情包,用流行的上海方言贺年短语传达祝福之意。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吉祥用语在年节表情包中非常流行,楼嘉怡的《金牛闹春》、袁志玮的《牛语祝福》,采用简笔线条的卡通造型和经典的对比色调,结合牛年吉祥祝福语,营造新年景象。
牛是牛年主角儿,以牛形象为要素,是牛年表情包设计的视觉核心。吴娆的《小牛机器人闹新春》以小牛机器人为主体形象,采用动态方式,将小牛机器人的表情进行生动转换,诙谐风趣。陈冉的《扮牛》塑造了一个带着牛角头套的孩童形象,以娃娃的淘气与活泼,强化欢乐的节庆气息。游凯文《牛年大运》中的牛造型,综合了剪纸图案与传统玩具“瓷娃娃”的形象,突出圆润的曲线、丰满的体态,讨喜的表情,烘托出喜乐的轻快感。李子明的《牛犇犇》、王思语的《牛小明的快乐牛年》和李明星的《牛牛送福》,都是通过塑造卡通牛娃形象,以萌宠风格传递牛年祝福。
传统年节中,剪纸窗花是重要的视觉亮点,既能体现传统节庆氛围,也是时代创新的一个转译点。章顺凯的《吉牛送福中国年》,借鉴中国传统剪纸人物造型,结合年节吉祥用语与动态表达,期望能够为牛年的追梦之旅注入满满的祝福和动力。周淑芳的《牛气冲天》以质朴拙味的风格,加之经典的锯齿纹、铜钱纹等鲜明的剪纸手法,与晏杨拟人化处理的《剪纸牛牛》一样,都在竭力表现中国的特色节庆文化。这些对于传统剪纸的演绎之作,为表情包注入了浓郁的中国味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中指出,要努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马俊的《辛丑鸿符》正是对这一精神的传扬,该系列作品以福牛形象,祝祷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王蒙的《祥牛送福》亦是这样一套给人们送去美好的“牛年”福祝。
“表情包”是人际交流“娱乐化”的体现,也是自媒体时代的“亚文化”现象,与主流文化相互交错与融合,传达社会百态。在人人都可以参与创造的互联网机制下,表情包的生态不断丰沃,作品异彩纷呈。适逢牛年新春,上海美术学院的部分师生们,借助牛年主题,塑出牛表情、秀出牛姿态。这些牛年春节的即兴之作虽尚显仓促与稚嫩,但也是以欢乐表情送出祝福之意的喜乐之作。期待“牛”转乾坤,扫除新冠旧阴霾!期盼“牛”气冲天,启开新年新篇章!
(作者:陈青)
表情包设计工作团队:
策划:陈青
策划执行:成义祺
指导教师:成义祺、王蒙、李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