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1日 星期日

    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

    ——记北京市电动车辆国家协同创新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1日 07版)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崇礼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新华社发

        孙逢春(左三)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资料图片

        孙逢春(左三)在极寒环境测试现场。资料图片

        2008年,孙逢春团队完成奥运中心区交通零排放的攻关任务。资料图片

        【解码“新动力人群”】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他强调,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

        实现“绿色办奥”,绿色交通是重要一环。

        2016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逢春率领北京市电动车辆国家协同创新团队承担了北京市“绿色冬奥”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的攻关任务。结合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核心区交通零排放的攻关经验,孙逢春团队再次实现了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于2020年1月完成面向冬奥国产新能源汽车整体极寒技术群的“收官”测试和验证。

        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这支传奇团队走过了怎样的创新历程?

    1.贴满暖宝宝的笔记本电脑

        凌晨3时,零下38摄氏度,在内蒙古牙克石市的一处冰湖上,多辆“冻透了”的国产新能源车辆被成功启动,并进行了冰上行驶的全面测试。

        零下38摄氏度是什么概念?比冰箱冷冻室的温度,还要低20度。

        “北京2022年冬奥会相关区域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全覆盖,这对纯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提出了历史性挑战。”孙逢春介绍,冬奥会雪上项目主办地张家口,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动力电池无法充放电、整车无法低温冷启动、采暖能耗高,这是纯电动车辆面临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作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携手张家口为世界奉上的第一份惊喜,是一张“绿色冬奥”的成绩单。

        “我们的任务既包括基础科研创新,又包括工程技术创新,最后还要落实到成熟的车辆产品上。”团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林程介绍,2016年至2017年,团队度过了“压力山大”的两年,先是与一位美籍华裔学者合作解决了电池的低温技术问题,与北汽新能源、北汽福田合作解决了整车技术问题,又与湖南华强合作解决了车载空调问题,“冬奥会项目对时间要求是不能动摇的,我们只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与创造力”。

        2018年至2020年,团队先后3次到牙克石进行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技术的极寒测试,最低测试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

        “2018年3月,第一次试验时,我们深夜两点就出发来到湖面上的测试场。”团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易江回忆道,当时没有经验,测试数据是用数据线从测试车辆上导入到一个笔记本电脑上显示的,由于当时温度太低,笔记本频频关机,最后大家在笔记本上贴满了能自发热的暖宝宝,才勉强把测试完成。

        “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全世界没有一辆纯电动车在近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放置72小时后,还能自己发动的。”孙逢春说,“我们在2018年就做到了。”

    2.一个月驾车在北京行驶近万公里

        提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们往往会想起会场的一大亮点:55辆我国自主研发的纯电动大客车行驶上路,在国际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中心区零排放。

        实现这一创举的,正是由孙逢春带领的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科研团队。

        北京奥运“万无一失”的承诺,是保障,是目标,更是责任。孙逢春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不仅是电动汽车在奥运期间的运行,更重要的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未来。”

        为了这份责任,团队的作息时间表里,看不到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他们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用在了课题研究上。

        2003年12月,为了完成科技奥运电动汽车小批量生产任务,孙逢春更是夜以继日。上班时间的忙碌就不用说了,下班后又要赶赴密云、通州和丰台三家生产厂指挥生产电动客车,不到深夜回不了家,一个月驾车行驶近万公里。

        “北京奥运会对于我们来说,绝对不是一场‘汽车秀’,而是一个展现中国标准的机会。”孙逢春说,“我们要告诉全世界,电动汽车应该这样运行。”

        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的应用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科技亮点,兑现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此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十城千辆”城市示范运营等重大应用的推动,更为我国纯电动客车技术进步积累了数千万公里的宝贵运行经验和数据。

        经过这些阶段的积累与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接造福了千家万户。“如今,我国纯电动客车已实现了整车及充换电站产品成套出口欧美,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纯电动客车技术国际领先。”林程说。

    3.“只有冻透了,数据才有说服力”

        2020年1月19日凌晨4时,孙逢春再一次亲自带队,在牙克石的冰湖上进行赛前最后一次面向冬奥国产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极寒环境实地测试。

        寒星闪烁,滴水成冰,白茫茫的冰面上,大家都成了“白眉大侠”。通过连接测试车辆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可以观测到动力电池电芯温度由近零下30摄氏度,迅速升温至零度以上,并成功进行了启动。同时,试验车辆搭载的热泵空调也正常平稳运行,现场测试取得圆满成功。

        为什么要在冰湖上测试?为什么非得在凌晨进行?

        “凌晨的冰面上,是一天中气温的最低水平。”团队成员、福田汽车集团业务副总裁秦志东介绍,因为气候寒冷,牙克石的这处冰湖湖面是很多汽车公司进行极寒环境下试车的测试地。

        “为了挑战极限条件,孙逢春老师坚持提前把车辆停在冰面上三天三夜,确保整车冻透。他说,只有冻透了,数据才有说服力。”易江说,“但这也极大增加了我们的试验难度。”

        低温条件下,新能源汽车的空调效率问题,是车主们的普遍困扰。“团队给我们定的技术指标是车内零下30摄氏度时能够可靠运行,这对整个汽车空调行业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团队成员、湖南华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岳华说,“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我们研发的产品在2020年通过了项目验收,新能源汽车空调将不再受低温制约。”

        “实现‘绿色办奥’,既关系到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关系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我们不能打一丝折扣。”秦志东表示,“只有通过严苛条件下的极寒测试,才能充分验证我国已攻克极寒环境下多个纯电动乘用车的关键技术。”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能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纯电动客车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孙逢春说:“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将有效服务‘绿色冬奥’,而且将彻底解决东北、西北或高寒地带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有禁区。”

        (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