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我和我的命》(长篇小说)
载《当代》2021年第1期
“校长妈妈”的离世,牵出了“我”的身世之谜,爱情的夭折和对养父的不理解,迫使“我”中断了大学学业,远赴深圳,成为工地上帮厨的打工妹,在各种煎熬中,一点点成长,一点点认识人生和自己的命。作品勾勒出第一批赴深圳务工人员真实的人生和精神轨迹,巧妙地把个人命运和城市发展、社会变迁融为一体,写出了一个试图驾驭自己命运的女性的倔强、冲动、行动及思考。
范小青《我们服了魏红霞》(中篇小说)
载《芙蓉》2021年第1期
主人公魏红霞是个普通老百姓,但“要强”的性格让她跟人比了一辈子,比学习、比工作、比子女、比结婚,甚至比离婚,在没完没了的“比较”中丧失了自我和生存的意义。这部作品立足现实的同时也具有历史刻度,尽显时代风云和个体命运流变,言语的揶揄间,也流淌出对小人物命运的理解。
梁鸿《梁庄十年》(非虚构)
载《十月》2021年第1期
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梁庄”已成为这时代文学与文化的象征性风景。这十年对“梁庄”的离别、重返、出出进进,梁鸿已告别“博士返乡”的俯身式观察,而替之以“内部居民”和“在场者”才会有的融入视角。卷首语说,这部作品便是梁鸿十年人物、主题、情感模式的延续,也是非虚构写作方式与可能性的变革。梁鸿在克制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将“我”隐没在梁庄儿女众生相中。“湍水有鱼”,十年梁庄的人事变迁、现实与人心的风景,内在于家长里短的乡村话语体系与乡村深层文化结构的口齿声腔里。
陈继明《平安批》(长篇小说)
载《人民文学》2021年第1期
《平安批》讲述的是“下南洋”故事。卷首语如是说:小说采用了常规与特质糅合的手段,展现出高超的艺术完成度。常规方式是大家熟悉的家族和年代视角——主要人物围绕以梦梅为代表的郑氏家族,时间主要集中于民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质则在于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海洋感和侨批业。《平安批》像一艘结实负重但又不失灵巧敏捷的航船,满载着乡情、商情和风土民情,作家掌握着心手合一的叙述舵盘,即便靠上岸边,读者仍能看得出很深的叙事吃水线。
徐则臣《丁字路口》(短篇小说)
载《芒种》2021年第1期
通常看,公安机关解决的该是法与理的硬问题,但在基层,派出所面对的可能更多的是道德与情感的软问题。小说中仝所所经历的故事正来源于作者现实中的朋友李所日常的讲述。在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出门不是亲戚朋友就是邻居的熟人社会,作者解释了一位派出所所长如何才称得上是称职——既要秉公执法,更需要理解和沟通。
陈启文《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报告文学)
载《北京文学》2021年第1期
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水稻产量上创造了世界奇迹。本文以翔实材料讲述了正在研发的水稻新品种“海水稻”的培育过程。海水稻首先被陈日胜发现并培育选种20年,袁隆平发现其价值之后,进行了规模化的科研、扩种及海外开拓。袁隆平团队在海水稻栽培上的探索与成果值得赞赏,中国以及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应该被公众关注。
西元《曰心曰生》(中篇小说)
载《花城》2021年第1期
作者以意识流的笔法,记叙了独身的中文系教授在遭遇人生中途的困惑和迷茫时经历的事情。小说力透纸背,再现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现状和命运颠踬,尤其是作者为困苦底层歌唱不平等故事的讲述中,虚实结合的技艺与富含思辨思维的感官描写,给人带来深刻的思想撞击。
李洁非“品宋录”、陈应松“神农野札”(专栏)
载《钟山》2021年第1期
名家专栏是《钟山》杂志的传统与特色。2021年《钟山》在延续王彬彬“栏杆拍遍”、潘向黎“如花在野”的基础上,新增李洁非专栏“品宋录”,陈应松专栏“神农野札”。“品宋录”在卓越文史功底和宽广视野的基础上,展现李洁非近年专注宋史研究的心得;“神农野札”的主要内容是陈应松深居神农架八百里群山怪岭20年,在这一独属于他的“独特的生活场域”里的所闻所见、生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