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4日 星期日

    追求质量“零缺陷”

    ——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总装车间的航天工作者

    作者:本报记者 徐畅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4日 02版)

        【新春走基层·加油新征程】 

        也许你见过火箭发射,但你知道火箭是怎么拼装的吗?

        与汽车生产类似,总装车间是火箭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里,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经过操作人员的双手,变身为一枚枚完整的火箭。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火箭总装车间,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总装车间拥有60多年的历史。正是在这座总装车间内,一批又一批航天人承托起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前进的里程碑。

        腊月二十九,林新智早早赶到了位于北京南苑的车间。一批新的零部件凌晨从天津运送到车间,他得和装配工段的师傅们赶紧把这些零部件卸车,运到总装工位上。

        1995年出生的林新智去年研究生毕业。刚刚加入航天大家庭的他,成为总装车间一名年轻的工艺员。

        “工艺员是联结设计师与总装师傅的桥梁。”林新智介绍,他的工作是在设计师提供好实际图纸后,按照设计要求写出每一个零件、每一步工序的装配流程。“第一步装什么,第二步装什么,安装时用什么螺钉,用多大力矩……都要写得明明白白,要让我们的总装师傅一拿到工艺文件,就知道怎么做”。

        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林新智所在的车间承担着把宇航员送上天的重要任务。

        腊月二十八,林新智还在出差。回想起这半年的经历,他坦言,作为车间的新人,最近是他第一次有机会从头到尾跟一个完整的火箭项目。“老型号的火箭,总装师傅们都很熟悉了。新型号的话,设计经常会与实践出现偏差,需要不断磨合。这一过程,就需要工艺员在里面不断联络设计端与操作端,与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一起想办法的大家中,还有吴勇。

        吴勇今年正好50岁,是车间的一名高级技师。

        管路安装、电缆敷设、部段对接、质量质心测量……总装火箭是个系统工程,吴勇和同事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工艺流程文件要求,将一个个零部组件拼装成一枚火箭。除了这些常规工作,作为“马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一员,吴勇还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针对新设计型号火箭带来的总装难题,与团队一起展开联合攻关,并对总装人员进行培训。

        “马利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国首家运载火箭和重点型号产品总体装配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以航天一院火箭总装技能大师马利的名字命名。在工作室,吴勇和前辈马利一样,争分夺秒想问题,帮助优化工艺,细分流程,让各个工序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不断提升总装效率,保证总装质量。

        为了赶在计划时间节点完成所有工作,吴勇一个半月没有休息,“春节期间也只能休息一两天”。

        总装车间是航天事业的一面旗帜。“车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后墙不倒’的文化。只要在原定计划中给出一个完成装配的时间节点,哪怕前序流程延误了一段时间,我们也会加班加点地把任务赶出来。”总装车间主任刘大亮解释,“航天工程有它自身的规律,根据气象、光照以及与目标天体相对位置等要求,火箭发射是有特定时间的。一旦错过这一时间,发射可能要推后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为了确保火箭顺利按时发射,我们必须克服困难。”

        在此基础上,总装车间的航天人努力追求质量“零缺陷”。“组装火箭涉及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但2020年,我们所有总装的火箭从出厂到发射没有发生一起质量事故,这很不容易。今年我们也要延续这样的成绩。”刘大亮表示。

        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1990年进厂、1995年进车间的吴勇很有发言权:“我们的运载火箭从以前一年打1到2发,到一年打5到6发,发展到现在一年打10多发,而且成功率越来越高,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火箭事业越来越成熟,行业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这些火箭,都是通过我们的双手和努力总装而成,虽然加班多一点,付出多一点,但非常值得。”对这样的成绩,吴勇很自豪。
        (本报记者 徐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