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9日 星期二

    从志愿讲解中感悟伟大的精神力量

    讲述人:河北地质大学2016级播音主持专业学生 凌达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9日 05版)

        【青年学子说】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每当回想起我当志愿者讲解员时经常唱起的这首《西柏坡拥军小唱》,心中总是为之颤抖。

        2019年1月,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前往西柏坡纪念馆的实习活动,担任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参加之前,我对西柏坡这段历史的了解只停留在课本上的叙述。而当来到西柏坡,深入学习西柏坡的历史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纪念馆组织的集中培训中,我深入学习了西柏坡的历史,真切感受了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的深刻内涵。

        每当在中共中央旧址内进行讲解训练时,我总觉得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有了生命,它们是西柏坡这段光辉历史的见证者。走过每一处庭院,踏过每一块青砖,仿佛电报声就在耳边回响,我仿佛看到了无数革命前辈在这里为胜利而奔忙。

        2019年国庆假期,我第一次为游客进行正式讲解。我的第一批“观众”是一位年过九旬的抗美援朝老兵和他的家人。老人手拿着国旗,认真地聆听着我的讲解。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当我讲到全会决议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要以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才有了自己的军旗时,老人面向旧址主席台前的党旗,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现场正在参观的其他游客也纷纷驻足,紧紧凝视着老人的一举一动。这让我深深体会到,红色革命精神不因时代变迁而失色,更不因岁月流逝而黯淡,它与我们每个人是情感相连、心灵相通的。

        在纪念馆3个多月的志愿者讲解员工作中,我的听众拥有不同的身份,但相同的是他们都饱含着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他们看的是展品、听的是故事,脚下走过的是旧址,但学习的是历史、吸收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历史的接力棒必将交到我们青年人手中。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将传承西柏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己绵力。

        (本报记者陈元秋、耿建扩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