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9日 星期二

    父母是抵达孩子心中的那束光

    作者:王婧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9日 13版)

        【家长心声】 

        我出生在1984年,有一个12岁的儿子。2013年,一家三口从老家河南南阳来到北京。最初几年,孩子学习、成长,一切顺利。可从孩子小学三年级开始,因为无法参加高考,他身边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越来越少,都回老家了。终于,五年级暑假的一天,孩子也对我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回老家读书。”

        “孩子在学校不太跟人交往,下课后总是找个角落低着头一个人踢墙。”

        家中老人身体不好,我把孩子送进了老家一所教学质量不错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可即便是儿子自己做出了选择,第一个学期还是麻烦不断。

        第一个月,光是鞋,孩子就踢坏了四双。老师打电话过来,二姨就赶紧买了送到学校。可一两次后我们挺奇怪,都是质量挺好的鞋,怎么动不动鞋头就破了。请老师观察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孩子在学校不太跟人交往,下课后总是找个角落低着头一个人踢墙。

        那段时间,小小的身体承受了特别大的压力。老家和北京的教材、教学进度都不一样,他得重新适应。插班生没有朋友,时不时还有学生笑:“你不是北京人吗,回老家干啥?”

        我打电话想跟孩子沟通,那头的声音硬邦邦的,“你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姥姥说,孩子变了,原来那么温和的孩子,怎么成了个“汽油桶子”,一点就炸。

        “线上联系还是代替不了陪伴。有时我很想给他一个拥抱,但做不到。”

        我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增加回家的频率。平均20多天就回家过个周末。回老家的高铁一来一回800多元,我舍不得,就坐卧铺,一来一回只要400多,火车票攒了厚厚一沓。

        只是分开了几个月,从小在我身边长大的孩子明显生疏了。后来,我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及时从老师那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跟他聊天,情况才慢慢好转。最明显的变化是去年疫情期间,我在家里待了四个多月,孩子别提多高兴了。

        现在我在北京工作,每天都会跟他通话半个小时,聊聊学习,聊聊班级里有趣的事,明显感觉到孩子心理状态平稳了。但线上联系还是代替不了陪伴。有时我很想给他一个拥抱,但做不到。

        “给孩子足够的爱和保护,他的眼里才能有光。”

        回流,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的。原来他是个特别阳光的少年,可说到回老家读书这个选择时,眼里那种光芒没了,有的是一种早早的妥协。

        给孩子足够的爱和保护,眼里才能有光。我是一个“80后”家长,看重这种陪伴与守护,所以尽可能地在回流的最开始陪孩子一起度过。但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些,或者工作太忙做不到,亲子关系受到了特别大的影响。

        父母要成为抵达回流儿童心中的一束光,这是我的一点体悟。但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之光照进,让我们可以不再忍受分离之苦。

        (作者:王婧,系母婴行业从业者,北漂八年 本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