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5日 星期五

    弘杨的小年

    作者:浦子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5日 16版)

        浙东宁海黄坛镇的弘杨不是“弘扬”,却是为了弘扬三个“杨”姓村。前些年撤并村时,三个村民以杨姓为主的自然村留五扇、横坑、应家坑合并成一个行政村。于是新的村被取名为弘杨。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弘杨村每逢腊月二十三,家家过小年。女主人们戴了蓝布帽兜,穿了蓝布袄子,拿长扫帚扫楼板角落的积尘。有的客人见了,不明就里,心想,哪有当着客人抖落灰尘的道理?却不知,此日早上的掸尘,有为新年去晦的深刻含义,这是为大年做准备的一道必不可少的仪式。

        白花花的豆浆从石磨中漓下来,淅淅沥沥,跌入磨下的豆腐桶里。戴着蓝帽穿着蓝袄的妇女把磨杠让给客人。客人使了好大劲,才让石磨转起来。这边的磨还在沥着豆浆,那边喝彩声响起来。几位客人对着一个石臼摩拳擦掌。原来是主家在捣菁麻糍。客人兴起,抡起捣插头(木锤),但是手不应心,不是锤到了石臼沿,就是在菁麻糍上留下浅浅的吻痕,几下之后就气喘吁吁。

        喝彩声刚歇,那边飘过来浓浓的香气。大家涌过去,原来是一家人在打糖划糕。当热锅中拌好的糖料被铲入案板中的糖盒,擀面杖就迅速将其擀平。待糖料稍微冷却,当家嫂刀起糖落,嗦嗦嗦,一块块方形的米胖糖、花生糖、芝麻糖就出来了。第一盆糖照例供在灶司菩萨画像前。

        包粽子的、烤洋芋的、煨番薯的、烤毛芋的、爆米胖的,还有拔河的、跳绳的、跳舞的,兴高采烈的人们以各种民俗活动庆祝小年。

        传说这里的杨氏可以追溯到东汉的杨震。因为这里有四知堂。我在弘杨村的文化礼堂里,看到了四知堂横匾。四知堂是杨氏家族特有的符号。传说,杨氏的祖先东汉的杨震五十岁后才开始入仕,最后官到太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当时的县令王密恰好是杨震举荐的,为了表达对恩师的举荐之恩,他深夜怀揣黄金十斤赠予,被断然拒绝。王密再赠,并说深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人知晓?王密羞愧难当,当场携金退去。这“四知”就是后人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没有历史记载(包括族谱)可以证明弘杨的杨氏就是杨震的后裔,但天下杨氏宗祠普遍立有“四知堂”。

        现在有族谱载明,这里的杨氏均是元初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杨振龙的后裔。传说,杨振龙起义失败后遭满门抄斩。有人偷偷将自己的孩子冒充杨振龙的儿子交给官府,而将真正的杨家之后带到这里。没有别的财产,只是携了五扇金屏风,故杨氏第一个住地就叫作留五扇。之后,狭窄的留五扇让杨家子孙住不下了,就建了第二个村横坑和第三个村应家坑。

        几百年过去,发生在身边的义举,令人感慨不已。一千年前杨氏祖先的杨震的“四知”,其中蕴含的儒家慎独精神,更值得让我们深深回味。

        (作者:浦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