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8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第688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5日 星期五

    书写厦门经济特区文化建设新篇章

    作者:厦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5日 08版)

        厦门琴岛晨曦。资料图片

        厦门东渡港。王火炎摄/光明图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部署安排,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征程。厦门经济特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奋力书写新时代厦门经济特区文化建设新篇章,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1.着力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开创新局面

        社会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厦门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厦门着力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开创新局面。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厦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论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重要著作以及《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厦门》等系列采访实录,努力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前列、作示范。聚焦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精神面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国民教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融入家教、家风建设之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履行好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和实干家”的新使命新要求,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比如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以及包括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等在内的厦门精神,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高水平健康之城、最具安全感城市和“爱心厦门”,推动形成有品格、有力量、有大爱的城市文明精神面貌。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崇德向善向上。建设“爱心厦门”,总结提升“爱心屋”长效运营模式,健全深化“医疗保障+慈善捐赠”重特大罕见病爱心救助机制,宣传推广“环卫驿站+公寓”建设等全国领先示范经验做法,使“爱心厦门”成为城市新名片。

    2.着力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展现新作为

        只有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凝聚精神力量。进入“十四五”时期,厦门将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补强文化事业发展短板,展现文化建设新作为。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凝聚精神力量。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原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项目带动,精心设计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力争更多特色项目入选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录;打造一批优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书院等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推动中国厦门海防博物馆、厦门市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数字出版增量提质,构建数字场馆等平台载体。突出品牌引领,发挥厦门地方文化特色,培育音乐厦门、艺术厦门等一批本地文化品牌,打造“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一批文化惠民演出品牌,提升“一区一节”文化节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突出机制改革,深化厦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建立和完善剧本质高量多、剧目纷呈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事业活力。

        坚持打造文艺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施文艺精品重点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厦门本土文化中提炼具有时代特点和厦门特色的精神标识,打造一批有厦门特色、福建风格、中国精神的新时代文化作品,推动更多文艺精品向“五个一工程”等文艺高峰迈进;创新艺术创作方式方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艺术科技工作,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加强文艺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展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调动激发社会文艺力量,团结引领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共同推动厦门文艺精品创作。

        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不断彰显厦门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厦门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推动闽南文化、华侨文化、苏颂文化等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城市建筑风貌管控,突出嘉庚风格和闽南文化的传承与演化,保留闽南古厝、骑楼等历史风貌建筑,保持多元荟萃的城市文化底蕴,推进中山路等一批历史风貌街区、片区改造提升。精心守护好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推进鼓浪屿“全岛博物馆计划”,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深度体验地。

    3.着力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上呈现新气象

        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厦门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更加深度融入厦门市建设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的生动实践,更高起点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更高质量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更高水平“走出去”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持续增强文化引领力竞争力传播力。

        增强引领力,健全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导向,持续通过党建引领、社会效益量化考核、享受政策刚性约束等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出组合式引领,构建“头部企业+支持政策+投资基金+产业园区”的组合式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突出重点产业引领,以中国电影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为契机,建设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高地,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贡献厦门力量。

        增强竞争力,深化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文化和数字融合发展,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速形成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和城市文化生态,让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支点作用。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智能视听产业基地,发挥厦门在文化科技融合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等领域的新优势,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新场景、新动能和新成效。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完善文旅特色产品体系,积极引进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主题乐园和文旅品牌,打造国际化高端滨海主题旅游区。

        增强传播力,密切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利用海峡两岸文博会、图交会等各类经贸文化展会平台和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对接台湾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优势产业,推动厦台文化影视产业发展,构建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枢纽。大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高国际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发挥经济特区、自贸区、“海丝”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积极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以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核心,积极拓展与金砖国家、“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向全世界展示厦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贸易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加强文化贸易品牌建设,打造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构建专业化的“文化艺术品保税区”、国际重要的艺术品交易口岸,推动形成中高端相结合、境内外相贯通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在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厦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