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衰退等多重压力,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韧性与活力,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载入史册的成就。2021年,中国经济如何进一步稳固恢复态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开局?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
历经大疫大考,中国经济成绩亮眼
记者:您如何评价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有哪些?
陈昌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推动经济快速恢复。我国GDP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稳步站在了1万美元台阶,预计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提高到17.5%左右,实现了转危为机、逆势而上,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对疫情巨大挑战,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纾困救助政策,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做到了“三个率先”: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回首过去一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呈现了“两个超预期”:一是外经外贸走势超预期。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全球贸易额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双双实现正增长。202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9999.8亿元,同比增长6.2%,一举跃升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二是市场主体韧性超预期。在疫情造成全球需求严重萎缩的情况下,得益于我国及时出台的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持续的改革创新,企业盈利状况逐步改善,市场主体保持旺盛活力。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设企业达2.2万户。不但没出现企业大面积破产,反而呈现了市场主体的逆势增长。
高举全球化大旗,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正能量
记者:宏观调控政策在推动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正增长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陈昌盛:在2020年的疫情大考中,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党中央的科学正确决策和全国上下有力有效的扎实工作。一是宏观政策突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民生,稳住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盘。我国及时出台大力度减税、减缓社保缴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一揽子政策,有效缓解了企业困难,助力稳岗保就业,既留住青山也守好民生根本。二是创新精准直达机制,提高了政策的传导效率和综合效能。我们创新推出财政支付直达基层、精准滴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等直达工具,确保政策效力第一时间到达抗疫救助一线,直接惠企利民。三是强化改革式救助,把解决困难与激发活力结合起来。在助企纾困的同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既解决当下困难,又着眼激发活力。四是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以合理代价实现最大成效。2020年宏观政策既有应急性纾困举措,也有着眼长远的制度安排,使得应对疫情危机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货币供应量和政府性债务增速相对温和。五是坚持下好“先手棋”,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正是因为近些年我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风险挑战,才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提高了体制机制适应性,从而增强了应对危机的能力,为纾困政策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记者:结合中国经济在这一年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给您留下最多的思考和体会是什么?
陈昌盛:对中国经济来说,这次疫情创造了两个经典案例,一是化危为机的成功示范。遥想疫情发生之初,人们对疫情何去何从心存焦虑,国际舆论对中国抗疫能力表示怀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成功控制住了疫情,在最快时间里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通过这次成功的危机应对,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发自内心,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份额不断上升,对全球宏观调控的探索进一步丰富。这将是世界历史上一次化危为机的经典案例。
第二个经典案例是改革开放的逆流而进。疫情下,怀疑经济全球化、收缩产业链、要求本国产业回归等成为很多国家的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全球分工的进一步进行。我国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2020年,我国成功缔结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在上海进博会和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新举措等。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之时,中国是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逆行者”,继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完善和全球深入的分工合作,而不是以邻为壑,更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如同阴霾中的光明、寒风中的暖流,为国际抗疫合作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正能量。
把握时度效,推动宏观政策稳妥正常化
记者: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如何?您如何看待今年中国经济走势?
陈昌盛:从国际上看,疫情边际冲击逐步减弱,但也不会因疫苗的出现而快速消退。全球经济将在疫情中实现恢复性增长,绝对经济规模有望回到2019年的水平;预计全球主要经济体将继续实施疫情救助和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这有利于全球总需求稳定;多边或双边的全球化合作力量有所恢复,新一轮多边规则重塑将逐步拉开序幕。
从国内看,2021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五大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压力有所缓解,但经济结构压力仍然不小。二是宏观指标会比较好看,但是要理性分析看待。尤其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预计会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主要是受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三是消费和中小微企业的复苏进度将决定经济常态化的步伐。四是经济运行预计前高后低,季度同比波动较大。五要平衡好经济恢复和风险防范的关系,推动宏观政策稳妥正常化。
记者:2021年中国经济要重点关注哪些风险点?
陈昌盛:我们必须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主要的风险挑战包括外部疫情输入、主要经济体的宽松政策溢出效应、美元汇率大幅波动、债务违约风险、中小企业困难以及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风险等。
记者:2021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宏观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提供支撑?
陈昌盛: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逐步实现政策正常化。政策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在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注意把握时度效;二要继续抓好“六稳”“六保”各项工作,解决关系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突出问题。三要集中力量谋划安全发展大局,破解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阻碍。四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需求侧管理。积极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来拉动有效内需,同时也要通过需求侧管理解决市场内生需求不足问题。五要着力深化改革开放,逆势而上积蓄发展动力,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金融机构治理等;六要完善数字和绿色领域制度建设,引领中长期发展布局。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势头仍需进一步巩固,市场主体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元气,需要平衡好经济恢复与风险防范的关系,避免出现政策过早退出和“一刀切”问题,切实巩固和维护经济向好态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本报记者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