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这些年来,每每逛书店都不禁感叹,“大如砖头”的图书是越来越多了,然而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书架上的书确实已经堆积如山,不是默默在角落吃灰,就是翻开了前几页之后就作罢了。想要系统性获得某项知识,可谓难上加难。
去年十一假期我准备去河西走廊旅游,计划从兰州一路向西到敦煌。出发之前感觉自己大脑空空,急需补课,就赶赴书店,无意间买到了北京出版集团的“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两本,白化文《汉代佛教与佛寺》和姜亮夫《敦煌学概论》。一路上,只要有空时我就捧起这两本一百多页的小书反复阅读,时不时还拿出笔来写写画画。书中知识可以立刻解答我在旅途中遇到的疑惑,一路上现学现卖,我竟成了朋友们的“临时导游”。
百十来页的小书,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我想一方面,这套书的作者是名人大家,如费孝通、周汝昌、翦伯赞、白寿彝等,他们毕生潜心治学令人敬仰,读起来有金牌教师当面授课的感觉;另一方面,书中成体系地收纳了这些大家的讲稿,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一些普通人感觉艰深难懂的学问,只需几页纸就可以讲明白,书的体量自然也就小了很多。
“入坑”之后,我发现市场上其实有不少这样的“大家小书”: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了柏拉图、黑格尔、叔本华等大家的名著,更让我的“老师”们从国内拓展到了世界。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睡前枕边,总是能够出现这些“小书”的身影,连周围朋友也慢慢吃下了我这颗安利。
打好“地基”之后,再去啃大部头时似乎也没那么头疼了,曾经被“打入冷宫”的那些大书也开始回归书桌核心位置,重新散发出生机。书海虽无涯,如今于我却不觉得苦了。
(本报记者陈雪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