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眼下,数十种新冠疫苗的研发成功和上市,为全球控制疫情带来了曙光。但世界疫苗分配出现的怪象和问题,正严重削弱全球抗疫努力,加重疫情带来的生命和经济损失,为人类福祉蒙上巨大阴影。一些国家的“疫苗民族主义”正在破坏全球抗疫大局。
在疫情使全球感染和死亡病例激增、各国对开始进行的新冠疫苗接种给予厚望之际,一些发达国家的不公平做法却让人们错愕。这些发达国家囤积远远超过本国人口数量的大量疫苗,供本国优先使用;哄抬疫苗价格,以减少中低收入国家参与竞争;控制疫苗及疫苗原料药出口,争抢疫苗生产产能。凡此种种,导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取疫苗的难度极大。多个国际组织联合成立的“人民疫苗联盟”通过分析8款新冠疫苗订购情况发现,30个低收入国家和37个中低收入国家仅能通过世卫组织主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获取疫苗,这些国家90%的人口在2021年年内无望接种。而上述8款疫苗则有超过一半以上被人口仅占世界14%的富裕国家购买。按人口比例计算,加拿大的订货量足够为该国每人接种5次。
可以说,疫苗到底能对全球疫情防控发挥多大效果,取决于世界各国在疫苗公平分配问题上采取何种态度。美国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在全球分发30亿剂新冠疫苗的两种场景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按人口比例向所有国家分发30亿剂疫苗,可将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减少61%;如果高收入国家优先获得其中的20亿剂,死亡病例将只减少33%。而一份由国际商会研究基金会委托撰写的报告指出,“疫苗民族主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损失高达9.2万亿美元。兰德公司预测,如果最低收入国家无法获取疫苗,即便其他国家都实施了疫苗接种工作,全球经济损失每年依然可能高达1530亿美元。
显然,无论是从挽救生命还是经济角度来说,“疫苗民族主义”的短视做法不仅无济于事,而且将在不同国家和群体间人为制造“免疫鸿沟”和更大的“发展鸿沟”,延长疫情流行时间,扩大疾病扩散规模,增加病毒传播变异链,给世界带来更大的风险。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不久前警告,如果不能公平分配疫苗,“世界将面临道德和经济双重灾难”。
历史上,人类曾遭遇过许多次瘟疫大流行,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史无前例的。在过去一年的抗疫斗争中,国际社会清醒地认识到,在人类联系如此紧密的当今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战胜疫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获得“免疫”,任何封闭自守、画地为牢的单边主义做法,都将毁坏全球抗疫的防线。
正如习近平主席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的特别致辞所强调的那样,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毫无疑问,国际社会必须保证全球足够高比例的人口完成新冠疫苗接种,而这项工作的当务之急是确保发展中国家平等获得疫苗的权利,确保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这不仅是人类的道德选择,更是全球的理性选择。
中国在疫苗议题上的态度为国际社会做出了表率。在疫苗研发之初,中国首先公开承诺将自主研发的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和世卫组织发起的“全球合作加速开发、生产、公平获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议。目前,巴基斯坦、埃及、巴林、塞尔维亚、阿塞拜疆、塞舌尔、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菲律宾、泰国、秘鲁、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开始接种中国疫苗。18家中国企业陆续开展新冠病毒疫苗产能建设,其中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2021年新冠灭活疫苗产能可达10亿剂以上。
中国疫苗公平合理的价格可以极大减少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负担,中国疫苗存储和运输条件的“低门槛”可以极大提高疫苗接种规模,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可以极大缓解全球疫苗的供不应求,中国秉持的国际合作抗疫原则可以极大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抗疫主动权。
一些美西方媒体对自己在疫苗接种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避重就轻,却对中国疫苗研发生产和将其作为可普及可负担的国际公共产品进行歪曲抹黑,是典型的“有色眼镜”和双重标准。
在疫苗接种问题上,我们亟须从多边主义出发,从全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出发,努力实现新冠疫苗由全人类共同享有,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本报记者 李曾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