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分子,小微博物馆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经过我们调研分析,我国的小微型博物馆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大型博物馆和中小型博物馆之间,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经费支持等方面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分化态势。小微博物馆该如何应对?
因为小,发展受制约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制约小微博物馆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
资金少 经费问题制约小微型博物馆发展,是普遍且突出问题。比如基层市县级博物馆,财政每年按编制拨付给博物馆的事业经费,基本上仅能维持职工的工资,用于展览等方面的资金捉襟见肘,博物馆业务的开展受到极大制约。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行经费主要由举办者筹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准博物馆”,如理塘的小微博物馆,由于不满足藏品数量、专业技术人员等《博物馆管理条例》要求的设立博物馆的基本条件,未能备案,因而处在政府帮扶体系之外。
藏品少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文物尤其是精品文物多集中在国家级或省级大型博物馆,很多小微博物馆藏品数量少,缺少精品文物;囿于馆舍面积,现有藏品的保存颇为局促,难以吸收更多的捐赠文物;没有足够的专项经费,征集文物亦存在困难;没有足够多的藏品或文物,就在博物馆评级过程中处于劣势;没有特色藏品,也难以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展览。
人员少 小微型博物馆一般编制少,业务人员更少;业务人员既要从事展陈设计,又要兼顾科普教育、讲解等工作。此外,业务人员中具有文博专业学识背景者所占比例小,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有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问题,极大地制约着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
别看小,发展更灵动
虽然因为“小”,小微博物馆在发展中遇有诸多制约因素,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小”本身又成为一种优势——因为“小”,所以更灵活,更便捷。
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小微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立足本单位实际,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找准定位谋发展,实现自身造血功能。如今,已有部分小微博物馆进行了一些有益且有成效的探索。
定位社区,抱团取暖 作为一家名人故居类小型博物馆,老舍纪念馆建筑本身及所在区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社区情感,是北京旅游打卡地标之一。但该馆展厅仅200平方米,难以开展成规模的展览和公众活动;库房面积不足、条件有限,藏品保存环境不甚理想;受经费限制,藏品征集和展陈更新也困难重重。
面对这些瓶颈,老舍纪念馆积极寻找对策。一方面,它与多家同类型小微博物馆联合,先是组成8家名人纪念馆联盟,大家“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做大事,每年都有不同主题,形成规模优势;现在已经发展扩大成为“8+名人纪念馆联盟”,涵盖14位名人在内的19家名人纪念馆。
另一方面,老舍纪念馆也深挖潜力,明确自身定位,立足北京特色和社区服务做文章,做好京味文化展示。比如,2020年1月下旬结合春节的专题展《老舍笔下的北京庙会》,介绍老北京庙会内容以及旧时北京庙会情景,还设了有奖趣味问答;8月18日结合七夕的特展《微神:爱情的幻象》等。这些都是结合老舍先生的作品和当季的民俗,深受观众欢迎。另外,还通过外出巡展和开辟分馆的方式弥补故居馆区场地不足的缺陷。如今,老舍纪念馆已成为颇具特色的京味博物馆,也是社区群众的情感与文化分享站。
老舍纪念馆的实践表明,博物馆应当通过深挖地域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中心。博物馆既可以是让人仰望的文化殿堂,亦可以是寻常巷陌的普通所在,让人们没有距离、触手可及,随时走入其中,俯身拾起一片安宁。加强建设特色专题类小微博物馆,尤其是散落在百姓身边的社区博物馆、社区图书馆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的直接举措。
引进“外援”,盘活资源 面对专业人员不足的现状,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以郭守敬纪念馆为突破口,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运营领域积极探索,并取得成效。
在保证产权公有的前提下,郭守敬纪念馆将部分运营权委托给专业社会机构——北京忆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为期3年的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小微国有博物馆的改革实践。两年多来,在社会化专业团队的运营下,郭守敬纪念馆在志愿者发展、文化活动、对外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西城区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类似郭守敬纪念馆的国有小微博物馆都面临政府运营压力大、包袱重的问题。郭守敬纪念馆的模式能够吸纳专业的团队提升博物馆运营水平,不仅能够缓解上述问题,而且可以盘活国有文博资源,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模式,互惠共赢 针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困境,全港资投建的非国有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采用了独特的“五星级酒店+精品博物馆”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博物馆方与酒店投资方互利共赢:酒店通过博物馆的优质服务为其品牌赋值,博物馆利用投资方的资金不断丰富馆藏体系和馆内的硬件设施,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安防体系和展览风格。
自2012年成立以来,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古代壁画源流展、隋唐大运河古陶瓷展等多个精品展。展品涉及古今中外,品类众多、文物精美,不断为古城人民带来风格各异的文化盛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该馆还开创性地举办了首个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非国有博物馆的出境展览,成为民办博物馆的典范。该馆还大力开展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先后和法国、瑞士、捷克、斯洛文尼亚等国博物馆开展交换展览。“走出去,引进来”,该馆引进了众多高规格、高质量的外展,今年即将举办“罗马尼亚中世纪贵族金器展”。
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观众对博物馆看重的不一定是藏了多少一级文物,而是看办了多少场观众喜闻乐见的好展览。金银重器是瑰宝,寻常旧物也有其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应该充分发掘现有馆藏,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再现历史光辉,讲好中国故事。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尽管面临不少困难,但只要找准问题,多下些功夫,小微博物馆亦可以开创出一片独具特色的天地。
总之,立足各地实际,政府部门和社区群众一起为博物馆事业集思广益,在文旅融合的大好形势下,一定会推动我国中小博物馆的良性发展,让其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作者:王涛,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尉苗,系老舍纪念馆馆员)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