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一线讲述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6日 07版)

        长江流域各级河湖长负责长江保护相关工作。

        ——长江保护法第五条

    “一河之长”的铁腕行动

        讲述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党委书记、总河长、水阳江宣州水阳段镇级河段长 卢 明

        2018年4月,我成了水阳镇总河长、水阳江宣州水阳段镇级河段长。当时,面对的问题真不少:一批无证经营的堆场码头在圩堤上、滩地上随意经营、乱堆乱放,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和饮水水源安全;养殖户高密度养殖,水质越来越坏,群众苦不堪言。怎么办?只有立即行动。

        第一件大事,是全面推进水产生态养殖。当年,我先后两次带领镇领导班子、村(社区)书记去周边水产养殖发达的乡镇学习先进经验,并在全镇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从源头上把控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到了2020年,第三方检测显示,全镇生态塘口全部达到优质水生态标准。

        为了提高供水用水效益、减少管网漏损,我们在全镇推行农村供水管网改造,还对村里的田间水利工程进行建设配套,推广节水灌溉,近万亩农田因此受益。

        非法采砂堆放点是水阳江段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了攻下这个“老大难”,我多次组织镇河长办、环保、城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12处非法采砂堆放点。

        还有很多硬骨头需要啃下来。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了长江保护法,我这个“一河之长”更有信心了。

        国家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绿色发展的活动。

        ——长江保护法第十六条

    往昔捕鱼能手,今日护鱼人

        讲述人:重庆市奉节县夔门街道护鱼人 赵有发

        说起来挺不好意思,我早先是奉节小有名气的捕鱼能手,夫妻俩靠着捕鱼手艺,让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以前这里鱼大、种类多、产量高,银鱼、铜鱼、鲶鱼、鲤鱼、草鱼、虾子等都有,一天怎么也能挣150~400块钱,尤其是捕银鱼的那几天,一天收入万把块钱不成问题。可最近几年,鱼虾越来越少,世世代代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也显出了疲态,这让我心里焦虑不安。

        政府告诉我们,不再捕鱼了,母亲河才能缓过气来。我和妻子犹豫了:俩人没土地、没手艺、没文化,离开了渔船,咋过活?可后来我还是说服了妻子,在去年8月上交了渔船,告别了渔民身份。

        为帮助我们转产就业,县里给了一串帮扶政策,以劳务派遣的方式让我进了护鱼巡逻队,成了一名护鱼人。此后,我便开始了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护鱼生涯。2020年上半年,有群众举报称大溪河流域有非法捕捞行为,我和执法人员一起到点蹲守,从晚上九点到凌晨四五点,连续蹲守了18个晚上。和长江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我,对鱼类习性等了如指掌,也熟知偷捕者什么时候出船、在哪里下网。靠着这些知识,我每天都在自己的护鱼区来回穿梭,希望做个有本事的护鱼员。我心里只有一个愿望:长江养育了祖上数辈人,现在,该我好好为她做点事了。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宣传教育。 

        ——长江保护法第十四条

    上岸渔娘的幸福新生活

        讲述人:江苏省南通市天生港镇街道通燧社区旗袍队队长 朱美兰

        40年前,我嫁给了打鱼为生的倪小红。那时的婚礼很简单,就在渔船上贴了几个“囍”字,第二天照样打鱼。婚后不久,丈夫视力退化严重,我就当起“船老大”,扛起了新家的希望。半生的操劳就此开始,靠着打鱼,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014年夏天,为响应长江大保护号召,我参加了南通第一批渔船上岸拆解行动。站在那艘陪伴我和家人30余年的渔船上,我有太多不舍,但看着每况愈下的长江生态,我就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大哭一场后,我开着渔船驶向如皋造船厂,亲眼看着它被拆解。

        不久后,我们街道的渔民全部上岸,捕鱼生活成了历史。上岸了就是岸上人,为了帮上岸的渔娘姐妹们适应新生活,我们在社区帮助下组建了“上岸渔娘旗袍队”,每天积极活动。渐渐地,旗袍队在社区有了名气,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各种演出,秀出了渔娘们的上岸新生活。

        如今,国家保护长江的力度越来越大,长江两岸越来越美,看着别提多舒心了。社区还组织退捕渔民成立护江志愿服务队,我主动加入,巡江护江。我想,我离不开这条江,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新生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加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特色文化。

    ——长江保护法第十五条

     让长江文明研究薪火相传

        讲述人: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 刘礼堂

        长江文明,灿若星河。早在远古时代,长江流域就是中国境内最早出现人类活动遗迹的地区。进入文明时代,上游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四川三星堆文化,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文化在长江流域广阔大地上发展绵延。到了信史时代,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形成了巴蜀文明、荆楚文明、吴越文明,它们与黄河流域各文明互动交融,最终百川入海,共同塑造了恢宏浩荡的中华文明。

        研究长江文明,是推动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几十年来,长江文明考古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和研究经验。

        2020年12月,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挂牌成立。现在,我们正在对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的发现将襄阳的城市发展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形成期的又一例证,已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研究院的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也是重要任务。

        当前,学界以整个长江文明作为研究对象还不多见。我以前致力于长江上中游民俗文化研究,发现整个长江流域的文化都有某种共性。这种共性究竟是什么?我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对长江文明进行整体研究。在此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长江文明这个研究领域。我想,长江奔流不息,关于长江文明的研究也要薪火相传。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刘华东、张国圣、王斯敏 光明网记者 张梦泽 本报通讯员 何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