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河北省迁西县,位于燕山南麓、长城脚下的山区,耕地少、人口少。当地依托铁矿资源,1983年曾打响了冀东铁矿群采“第一炮”。经济虽然得以发展,但众多采矿企业也给迁西带来山体、河道破坏,乡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近年来,迁西决定对全域人居环境展开深度整治,以全域整治推动全域美丽,让全域美丽带动全民富裕,走出了一条生态立县、绿色转型的发展道路。
生态由“黑”变“绿”
铁矿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迁西的支柱产业,每年直接为县里贡献税收4亿多元。“投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企业说拆就拆了,虽然心疼,但我们理解、支持。”迁西县原广鑫石料破碎厂负责人周建江坦言。
刮骨疗毒治河川。2018年,迁西县仅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就累计出动人员两万余人次,长河流域清淤63.73万立方米,垒砌河坝31.4公里,拆除违建351处,拆除问题企业82家,腾清土地899.77亩。
一条长河终得治,换得碧水绕城来。在腾挪出的土地上,迁西县建起了“秀林鸣翠、万芳花灵、春耕野望、星火流金”四个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公园。2019年年初,以长河治理为突破口,迁西把环境治理的目光投向全域,大力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深度整治、“生态庭院”创建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迁西采取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的方式,累计拆除各类违建3.4万余处,清理生活垃圾21.5万立方米、塘沟3255处、柴草杂物4.9万处,生态庭院创建率达到85%,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生态是迁西最大的优势,要将‘两山’理论融入县域经济发展‘血液’中、渗入城乡建设各项工作‘骨髓’里。”迁西县委书记全荣哲介绍,当地将生态立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和永续发展的生命工程。
如今,迁西县蓝绿空间占比达到90%以上。从高空俯视迁西,各个村落如同点缀在错落青山、茂密森林中的一个个花园。
厚培“含绿量”
为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迁西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让“绿色”种子“长出”生态经济。
村里环境焕然一新后,来投资、旅游的人多了,东莲花院乡西山村村民董海燕把自家院子翻新改造成文艺范儿的民宿。“一年能挣10多万元,还方便在家照看老人、孩子,还当真吃上了‘生态饭’。”董海燕说。
“路通了村美了,老百姓眼界开阔了,致富的观念也活泛啦。”东莲花院乡党委书记白金鑫算了一笔账,农民一产的收入,经过二产加工、三产营销,就能产生乘数效益。
据统计,2019年迁西接待游客792.2万人次,同比增长71.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3亿元。
“一规五化”促进良性循环
人居环境整治,还需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带动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迁西县近日专门印发了《落实“一规五化”长效机制考核办法》。“一规”即村规民约;“五化”指的是责任网格化、管理精细化、运行市场化、参与多元化、督考绩效化。
其中,村规民约“我制定、我承诺、我遵守”,已成为滦阳镇铁门关村村民的共识。滦阳镇铁门关村党支部书记刘文福说,过去遇到问题是村干部自己去做工作,现在村民们对自己亲手创建的成果和制定的制度格外珍惜,遇到不规矩的行为,会主动去劝阻。“我们村在今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是每个村民的荣耀!”
不仅在铁门关村,迁西全县417个村都按照征集民意、拟定草案、提请审核、审议表决、备案公布等五个步骤修订了村规民约,将农村垃圾治理、公益林和公共设施管护等老百姓关心的内容纳入其中。
“作为纯山区县,迁西虽然耕地稀少,但是我们有最大资源——生态,有了长效机制的保障,这种资源不仅不会枯竭,还将释放出更大潜能。”迁西县县长王锦山说。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张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