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均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这是就业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人口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赵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只有不断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更加牢固。”赵文表示,一直以来,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内在要求。因此,扩大就业容量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国有七亿多就业人员,非农就业和城镇就业总量还将不断增加。我国既要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要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还要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在这三个方面,“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未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影响就业的新的因素还在增加,我们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继续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赵文说。
“近年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显现,高质量就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就业优先的重要内涵。”赵文指出,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提升就业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追求高质量就业既是劳动者的自然需要,也是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同步增长。企业用工更加规范,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的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率都在不断提高。劳动关系更趋稳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处理争议数量、涉及劳动者人数、涉案金额持续下降。赵文表示,“十四五”期间,提升就业质量的重点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就业优先有了新的内涵。赵文说,在和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相关的新经济领域,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往往更新颖,他们是创业者,或是撰稿人、艺人、网络主播、教练、美容师、翻译员等自由职业者或多重职业者。不论是哪个层面的社会群体,都可以借助新经济获得不低的收入。因此,即便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就业机会很少,人们仍会找到工作,这就是新就业形态的核心意义,也是高质量就业的延伸。“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这是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关键。
(本报记者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