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1日 星期二

    美育如何考——

    过程性评价更重要

    作者:张淳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1日 15版)

        美育进中考,如何考备受关注。据悉,目前湖南、江苏等4个省已经全面启动美育中考,将美育科目作为正式考核内容加入中考范围;同时还有四川、山东等5省12市已经开始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至40分之间。

        美育是一个大话题,涉及方方面面,我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对美育进中考的问题有一些思考。

    美育是立体的,渗透在方方面面

        《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由此不难看出,相较于专业艺术教育而言,这里指的美育更多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是通过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巧,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开展是立体的,渗透至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艺术审美修养的提升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践到思想不断反复的过程。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应试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注重个体差异,将考核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意见》要求推进评价改革,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将美育成绩纳入考试招生录取计分,其核心在于“考什么,以及如何评价”。

        艺术兴趣的培养更多应是自发形成的过程,由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很难将其转化为类似数学、语文等面向全体的统一考试科目,如果在考试的过程中强行推行刻板的标准,反而会剥夺很多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为了保证美育进中考这一改革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课程考核的形式应避免模式化、应试化。美育中考在“过程性考核”和“最终考核”两部分的执行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艺术之美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殊相”,在于情感的个性化表达,由于艺术门类的多样性,仅选择特定项目作为艺术表现考核内容是不科学的,应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在一个统一给定的、较为宽泛的范围中,如声乐、器乐、舞蹈等形式中选择一个作为音乐考试项目;从素描、水彩、油画等形式中选择一个作为美术考试项目。基于此,大多省份都赋予“过程性评价”以较大的权重,学生只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艺术特长和竞赛获奖仅作为附加分设置,以此鼓励学生参与更多样的艺术活动,在广泛尝试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再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

        IBM、苹果、微软等一些大公司,一直在推行一本被称为《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素描书,这样一本在管理层开展学习的教材,当然不是为了去把高管培养成艺术家,而是期望通过学习,建立一种更加形象直观的,而非绝对逻辑化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开启创造力的目的。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艺术从根本上是指向直观的,而将其转化为一个可以定量定标的分数的确是一件极有难度和风险的工作。近年,专业美术高考遭遇的问题比较突出,千篇一律的背诵式的考题,使得原本应该生动的造型艺术变成了机械式的默写,学生往往面对的是“命题作文”,正如我们在媒体报道中所见到的,成千上万幅描绘同一个静物的作品被平摊到空地上,等待着阅卷老师的巡阅评分。这无疑已与艺术的真谛渐行渐远,甚至南辕北辙,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并引以为戒。为了避免中考美育科目也落入类似“僵化应试教育”的窠臼,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花大力气,开展相关的研究,制定设计一套完整的,真正能够考查学生艺术素质的试题。比如,在美术考试中,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形体、空间、节奏、色彩等视觉因素的敏感度,而不要求考生执着于是否能够画出一个完整的器物或者肖像。或者,我们只给考生一个“话题”,让他们围绕话题进行自由的创作,以一种“自命题作文”的形式去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也体现对每个学生艺术感悟的尊重。

    力戒急功近利,不能“一考了之”

        塑造一个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育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营造向善向美的社会氛围,构建人人参与、处处渗透的美育环境。美育内涵之大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讲授、一两种技能的学习就能掌握的,美育纳入中考更不能“一考了之”,美育教育更是一种浸润人心、润物细无声的认识影响和审美塑造。因此,在美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家长要力戒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而应更多地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美育教学和考试的改革。“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创新意识。”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学习,家庭、学校、社会要合力打造美育教育完整生态。学校牢牢把握课程建设主线,提升美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家庭和社会要通过营造美丽和谐的环境、培养高尚品德、弘扬真善美的社会风尚,共同打造“大美育”育人格局。

        (作者:张淳,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