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2006年2月,我主动报名到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作。作为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后的第一批工务派遣人员,我带领线路工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地区,担负起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养护任务,为青藏铁路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初来乍到,以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派上用场,没想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先给我上了一课。进驻唐古拉线路车间时,放眼望去白雪茫茫,不见人影。同行的人有些打起了退堂鼓,而我选择了坚持,一干就是14年。检查、维护、抢修,日常工作看似简单,但必须克服高寒缺氧,挑战体能极限,还常常面临生命危险。
还记得8年前5月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我们车间管内所有道岔全部结冰。当晚8点左右,我们全员出动对站场进行清理。雪越下越大,风越吹越猛。凌晨一两点时,一位藏族职工带头唱起了藏族民歌,类似于劳动号子。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却被曲子的节奏和热情感染了,越干越起劲。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我们终于完成了线路清理,保证了旅客列车安全通过。
养护工作常年要与冻土“作战”,夏天冻土消融,要提防路基下陷;冬天冻土结冰,要防范路基升高。每个季节的侧重点不同,要准备的工具和设备也不一样。这些年来,我坚持把工友们每天晚上总结会时讨论的各类问题和处理方法记下来,为平时工作提供参考。
“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是我的座右铭。近年来,我先后被授予“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作为一名青藏铁路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我受到很大鼓舞。如今,随着国家铁路事业迅猛发展,我们的设备也在更新换代。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用更科学的养护为青藏铁路保驾护航。
本版讲述人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两路”精神工作室推荐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张胜、王斯敏
通讯员冯晓霞、吴微、刘钊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