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召开,9天时间里,非遗展“黔地守艺”、非遗剧场《锦秀丹寨》、非遗演出“非遗周末聚”、非遗文创大赛等让整个小镇在多彩非遗中熠熠生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嘉宾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着中华非遗的神秘色彩和无限魅力。非遗周期间,小镇共接待游客超过2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76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亿元。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当前)越来越多的群众以旅游方式频繁走进文化景区和文化场所,参与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旅游需求从‘看热闹’向‘看门道’转变。”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中国丹寨非遗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在各大景区走马观花、拍照留念,而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深度体验读懂景与物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初到丹寨万达小镇的游客多会先到小镇剧场看一场大型苗族歌舞情景体验剧《锦秀丹寨》。这部剧以丹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为主要元素,将苗族姑娘娜悠与苗族汉子芭尤的爱情传说升华为世间大爱,传达苗族人“以美丽回敬苦难,以付出回报生命”的精神,运用数控水帘、水中升降舞台等科技手法,结合歌、舞等多种表现形式,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初识苗族锦鸡舞、苗年节、苗族贾理(苗族文学、史学、法学、民族学等综合集成)、苗族芒筒芦笙、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婚俗等苗族非遗元素,也在掌声和惊喜中对小镇充满了期待。走出剧场,身着盛装的苗族百姓吹着芦笙跳着舞邀请远道而来的客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游客沉醉于小镇迷人的夜色。
待到第二日走上小镇街头,偶遇壮观的苗族巡街队伍,几百人身着盛装在芦笙芒筒声中踏着舞步从街的一端向另一端缓缓移动,队伍延续了半条街,服饰上清脆的铃铛声宛如天籁,场面壮观。此时,舞台上的多彩非遗真实可感地呈现在眼前,引得游客又是拍照又是跟着舞动,尤其是闪闪发光的各种银饰和精美服饰让人深刻感受到何为“乱花渐欲迷人眼”。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过节般的热闹中藏着许多学问。沉醉其中的游客不仅租借来盛装融入人群,还开启了探秘之旅,追着当地人问个不停。比如,苗族人为何钟爱银饰?巡街队伍中大家的头饰服饰为什么不一样?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游客对丹寨的认识不再浮于表面,不虚此行,而且转身就在同行者中掌握了话语权,现学现卖给人讲解,“相传与先辈大迁徙有关,因为常年漂泊不定,他们便把财产变换成银饰,随身携带在身上”。“巡街队伍不同头饰和服饰其实代表着不同的苗族支系。丹寨境内苗族就有八大支系,苗族服饰也有八种之多,包括雅灰送陇型(百鸟衣)、排倒莫型(蜡染)、南皋型(中裙绣衣)、麻鸟型(锦鸡)、孔庆型、城江型、岔河型、八寨型苗族服饰,着盛装和便装时银饰亦有不同。以雅灰送陇型服饰为例,妇女着盛装时头冠云髻,插银梳、银花、银钗和银角,银角呈山字形,似古代战叉,服饰上装为紧袖对襟圆领衣,衣料为青色斗纹亮布,袖口周围用白布镶饰,裙脚缝有多束洁白的鸡毛,满身绣饰鸟纹,故又称‘百鸟衣’。其他支系还有头饰插银花、戴发箍,服饰着蜡染罗裙……”
“自己画的怎么看都好看”
有了对地域文化的初步了解,深度体验的另一扇大门——动手实践也已经开启。18日下午,在小镇街边一家名为欧报浪蜡染体验馆的店面二层,几乎坐满了人,他们正在店员指导下用蜡染工艺进行创作。每个人面前有一个小电锅,里面熬着蜡汁,桌上铺一张白布,体验者先用铅笔描绘图案,再用“画笔”蘸蜡、点蜡,摸索着下笔。
“想画好不容易,蘸完蜡往布上点画的时候很难控制力度,也很难控制蜡的多少,不是把粗线条画细了,就是把细线条画粗了,有时还会突然滴下一坨,几乎瞬间就凝固了。看着当地人和非遗传承人不打底稿,下笔如有神,真是发自内心地佩服他们从小练就的本领。”体验者杨思感慨道,“如今,蜡染服饰已经走向国际时尚舞台,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所在。”尽管第一次体验蜡染,画得并不完美,但杨思认为,重要的是通过体验点蜡、染色、去蜡每个环节,看懂非遗的内在美。她坦言,拿到染色、去蜡后的作品时“有点惊呆了”,比想象中漂亮得多,她说:“毕竟自己画的,怎么看都好看,我得带回家裱起来。”
游客排队体验非遗的场景在一家名为“纸会唱歌”的古法造纸店中也在上演。这家店不仅是游客打卡的热门店,同时也是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非遗校外实训基地。在这里,游客们既可以体验古法造纸的全过程,还能在纸上用各种植物拼图创作,与近2000年的中国传统技艺来一场跨时空对话。从走出小院的体验者的笑脸上,不难看出获得感、幸福感。
小镇上这样的体验店还有很多,扎染、鸟笼制作、银饰打造等,每一个非遗体验项目都值得亲自去解锁,这也让很多第一次来到小镇的人深感时间不够用。这些体验之外,苗族长桌宴美食、高山流水美酒也是让游客流连忘返的重要因素。体验过后,不少游客还顺带买上一些蜡染服饰、精美银饰等,把亲身体验的美带回去分享给更多的人。
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是文明
从荒山、稻田、臭水湖中“无中生有”的丹寨万达小镇为数百项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舞台,“非遗进景区”的文旅融合也将丹寨非遗之旅成功推向了市场。小镇自2017年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900万人次,单日接待人流量最高达12.63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亿元;小镇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6400多名、间接带动1.3万名丹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而小镇的品牌效应还在进一步彰显。
除了丹寨万达小镇,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
中国丹寨非遗周期间,中国旅游报社发布了从160多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中遴选出的十二条代表性线路。包括“中国名片”——北京城市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内蒙古)、浙江南畲乡非遗技艺体验游、徽文化非遗研学之旅、齐风鲁韵非遗之旅、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湖北)、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中越边境非遗之旅(广西)、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交响丝路非遗之旅(甘肃)、滔滔黄河非遗之旅(甘肃)、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各种非遗美食、美物、传说、技艺等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十二条非遗主题线路上有美食诱惑,如北京市城市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上的便宜坊焖炉烤鸭、都一处烧麦、护国寺清真小吃(驴打滚、豌豆黄等);齐风鲁韵非遗之旅中的孔府菜“一品豆腐”等。有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民乐、戏曲,如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上的多声部民歌、蒙古族搏克(摔跤)、蒙古族射箭;滔滔黄河非遗之旅(甘肃)中的兰州太平鼓等。还有承载着中国人民集体智慧和美好愿望的传说,如天坛传说、前门传说;孟母教子传说、水浒传说等。更多的则是深度体验项目,如在山东祭孔大典中感受中华礼乐文明;在安徽用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歙砚)书写新的故事;在中国唯一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中寻找文明足迹等。
有专家称非遗游为有文化的旅游,王晓峰说:“旅游,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是文化文明。”
(本报记者 刘平安)